孔子為什么寫十翼
孔子為什么寫十翼
歐陽修的這一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廣泛討論。歐陽修認為,《系辭》、《文言》等篇之文“繁衍叢脞”、“自相乖戾”,皆非圣人之作。歐陽修的觀點得到了司馬光(1019—1086)的支持。司馬光在其著作《論風俗札子》中提到:“新進后生,未知臧否,口傳耳剽,翕然成風。至有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知篇數,已謂《周官》為戰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為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分,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循守注疏者,謂之腐儒;穿鑿臆說者,謂之精義。”。司馬光的這一論述不僅指出了當時讀書人中存在的問題,也反映了學術界對于《易傳》作者身份的爭議。歐陽修和司馬光的觀點對后世的《易傳》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引發了對于《易傳》作者身份和內容真偽的廣泛討論。
導讀歐陽修的這一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廣泛討論。歐陽修認為,《系辭》、《文言》等篇之文“繁衍叢脞”、“自相乖戾”,皆非圣人之作。歐陽修的觀點得到了司馬光(1019—1086)的支持。司馬光在其著作《論風俗札子》中提到:“新進后生,未知臧否,口傳耳剽,翕然成風。至有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知篇數,已謂《周官》為戰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為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分,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循守注疏者,謂之腐儒;穿鑿臆說者,謂之精義。”。司馬光的這一論述不僅指出了當時讀書人中存在的問題,也反映了學術界對于《易傳》作者身份的爭議。歐陽修和司馬光的觀點對后世的《易傳》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引發了對于《易傳》作者身份和內容真偽的廣泛討論。
《十翼》即《易傳》,是對《易經》(《周易》)的注釋,共有十篇,因此又稱《十翼》。這些篇章包括:一、彖上傳(《周易》每卦有“象辭”,《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系辭上傳,六、系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十翼》被認為是孔子之言,直到歐陽修(1007-1072)之前,一直認定為孔子之作。歐陽修在其著作《易童子問》中,以大量例證說明《系辭》、《文言》等篇之文“繁衍叢脞”、“自相乖戾”,皆非圣人之作。歐陽修的這一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廣泛討論。歐陽修認為,《系辭》、《文言》等篇之文“繁衍叢脞”、“自相乖戾”,皆非圣人之作。歐陽修的觀點得到了司馬光(1019—1086)的支持。司馬光在其著作《論風俗札子》中提到:“新進后生,未知臧否,口傳耳剽,翕然成風。至有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知篇數,已謂《周官》為戰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為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分,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循守注疏者,謂之腐儒;穿鑿臆說者,謂之精義。”司馬光的這一論述不僅指出了當時讀書人中存在的問題,也反映了學術界對于《易傳》作者身份的爭議。歐陽修和司馬光的觀點對后世的《易傳》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引發了對于《易傳》作者身份和內容真偽的廣泛討論。
孔子為什么寫十翼
歐陽修的這一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廣泛討論。歐陽修認為,《系辭》、《文言》等篇之文“繁衍叢脞”、“自相乖戾”,皆非圣人之作。歐陽修的觀點得到了司馬光(1019—1086)的支持。司馬光在其著作《論風俗札子》中提到:“新進后生,未知臧否,口傳耳剽,翕然成風。至有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知篇數,已謂《周官》為戰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為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分,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循守注疏者,謂之腐儒;穿鑿臆說者,謂之精義。”。司馬光的這一論述不僅指出了當時讀書人中存在的問題,也反映了學術界對于《易傳》作者身份的爭議。歐陽修和司馬光的觀點對后世的《易傳》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引發了對于《易傳》作者身份和內容真偽的廣泛討論。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