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因神經系統損傷而截殘的病人,家人應怎么護理才有助于病人恢復?
對因神經系統損傷而截殘的病人,家人應怎么護理才有助于病人恢復?
在截癱病人的康復過程中,行走訓練是一個關鍵步驟。對于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不應立即制作支具,而是要努力挖掘其殘存潛力,提高肌力。如果關鍵肌力達到Ⅲ級及以上,可以嘗試不帶支具的行走訓練。對于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需要評估其是否有行走的可能性。第4胸椎以下損傷者通常能在室內行走,而第7胸椎以下損傷者則可能恢復到室外行走。對符合條件的患者,首先要進行直立性和上肢肌力訓練。進行獨立站立和平衡訓練時,可在3米長、0.8米寬、1米高的平行杠內進行。護理人員需協助病人雙手扶好平行杠,站立時避免屈膝,每天訓練2-3次,總時長3小時。
導讀在截癱病人的康復過程中,行走訓練是一個關鍵步驟。對于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不應立即制作支具,而是要努力挖掘其殘存潛力,提高肌力。如果關鍵肌力達到Ⅲ級及以上,可以嘗試不帶支具的行走訓練。對于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需要評估其是否有行走的可能性。第4胸椎以下損傷者通常能在室內行走,而第7胸椎以下損傷者則可能恢復到室外行走。對符合條件的患者,首先要進行直立性和上肢肌力訓練。進行獨立站立和平衡訓練時,可在3米長、0.8米寬、1米高的平行杠內進行。護理人員需協助病人雙手扶好平行杠,站立時避免屈膝,每天訓練2-3次,總時長3小時。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6/wz/18467455752.jpg)
首先,要確保患者獲得充足的營養,避免因長時間臥床導致褥瘡。對于不能翻身的患者,應每隔2-3小時幫助翻身一次,并定期進行按摩,以預防肌肉萎縮。在截癱病人的康復過程中,行走訓練是一個關鍵步驟。對于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不應立即制作支具,而是要努力挖掘其殘存潛力,提高肌力。如果關鍵肌力達到Ⅲ級及以上,可以嘗試不帶支具的行走訓練。對于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需要評估其是否有行走的可能性。第4胸椎以下損傷者通常能在室內行走,而第7胸椎以下損傷者則可能恢復到室外行走。對符合條件的患者,首先要進行直立性和上肢肌力訓練。進行獨立站立和平衡訓練時,可在3米長、0.8米寬、1米高的平行杠內進行。護理人員需協助病人雙手扶好平行杠,站立時避免屈膝,每天訓練2-3次,總時長3小時。根據不同的損傷平面,為患者制作或佩戴相應的支具,如踝足矯形器、膝踝足矯形器、髖膝踝足矯形器或截癱步行訓練器。第2腰椎以上損傷者應優先選用截癱步行訓練器,第2~4腰椎損傷者可選用膝踝足矯形器,第5腰椎以下損傷者選用踝足矯形器。在平行杠內借助支具行走時,訓練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待患者能完成轉移體重—擺腿—再轉移體重—擺另一條腿的動作后,再逐漸增加訓練量。這項訓練通常需要1~6個月。接下來,患者可在助行器支持下進行行走訓練,訓練要求與平行杠內支具支持下的訓練相同。多數患者在一段時間的助行器訓練后,可過渡到使用腋拐行走。讓截癱患者獨立行走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對于胸椎損傷者,訓練過程既痛苦又漫長,效果也較為緩慢。即使能夠行走,姿勢可能也不如常人好看。患者需要克服心理障礙,因為自己行走不僅能提高生活質量,還能減少呼吸系和泌尿系感染的風險。對于第7胸椎以下損傷的截癱患者,應在康復醫生指導下練習行走,以體驗自行行走的美好。
對因神經系統損傷而截殘的病人,家人應怎么護理才有助于病人恢復?
在截癱病人的康復過程中,行走訓練是一個關鍵步驟。對于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不應立即制作支具,而是要努力挖掘其殘存潛力,提高肌力。如果關鍵肌力達到Ⅲ級及以上,可以嘗試不帶支具的行走訓練。對于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需要評估其是否有行走的可能性。第4胸椎以下損傷者通常能在室內行走,而第7胸椎以下損傷者則可能恢復到室外行走。對符合條件的患者,首先要進行直立性和上肢肌力訓練。進行獨立站立和平衡訓練時,可在3米長、0.8米寬、1米高的平行杠內進行。護理人員需協助病人雙手扶好平行杠,站立時避免屈膝,每天訓練2-3次,總時長3小時。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