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遺音琴的介紹
太古遺音琴的介紹
2.古琴音樂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追求中正和平、順應自然、清微淡遠的音樂境界。此琴曾由山東琴家詹澄秋珍藏,后由其弟子高松如于20世紀30年代以50大洋購得。3.琴名“太古遺音”源于篆書款,琴式為師曠式,采用桐木胎和黑漆朱髹。盡管歷經千年,琴仍保持完好,斷紋斑斕,美不勝收。4.琴名雙鉤篆書《太古遺音》四字有些脫落和漫漶,但“音”字下半部的“日”字依然清晰。龍池兩側的行草詩句和宋代理學大儒朱熹的琴銘都顯示出唐代的制作風格。5.著名古琴鑒賞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琴的特點推斷,其制琴年代不晚于北宋。吳景略先生是簫聲琴韻室主人,他收藏古琴時非常注重音色,曾以重金購得此琴。6.此琴的音質高古松透、清越而多靈韻,被譽為琴音中之佳“老生”,深受珍重。吳景略先生用此琴錄制了《吳景略古琴藝術》全套傳世唱片。
導讀2.古琴音樂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追求中正和平、順應自然、清微淡遠的音樂境界。此琴曾由山東琴家詹澄秋珍藏,后由其弟子高松如于20世紀30年代以50大洋購得。3.琴名“太古遺音”源于篆書款,琴式為師曠式,采用桐木胎和黑漆朱髹。盡管歷經千年,琴仍保持完好,斷紋斑斕,美不勝收。4.琴名雙鉤篆書《太古遺音》四字有些脫落和漫漶,但“音”字下半部的“日”字依然清晰。龍池兩側的行草詩句和宋代理學大儒朱熹的琴銘都顯示出唐代的制作風格。5.著名古琴鑒賞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琴的特點推斷,其制琴年代不晚于北宋。吳景略先生是簫聲琴韻室主人,他收藏古琴時非常注重音色,曾以重金購得此琴。6.此琴的音質高古松透、清越而多靈韻,被譽為琴音中之佳“老生”,深受珍重。吳景略先生用此琴錄制了《吳景略古琴藝術》全套傳世唱片。
1. 太古遺音琴是中央音樂學院的珍貴藏品,制作于唐初貞觀年間,尺寸為長122cm,額寬22cm,尾寬14cm。琴體原為黑漆,有大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有行書“太古遺音”,池下有篆書“清和”印,左側則刻有“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2. 古琴音樂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追求中正和平、順應自然、清微淡遠的音樂境界。此琴曾由山東琴家詹澄秋珍藏,后由其弟子高松如于20世紀30年代以50大洋購得。3. 琴名“太古遺音”源于篆書款,琴式為師曠式,采用桐木胎和黑漆朱髹。盡管歷經千年,琴仍保持完好,斷紋斑斕,美不勝收。4. 琴名雙鉤篆書《太古遺音》四字有些脫落和漫漶,但“音”字下半部的“日”字依然清晰。龍池兩側的行草詩句和宋代理學大儒朱熹的琴銘都顯示出唐代的制作風格。5. 著名古琴鑒賞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琴的特點推斷,其制琴年代不晚于北宋。吳景略先生是簫聲琴韻室主人,他收藏古琴時非常注重音色,曾以重金購得此琴。6. 此琴的音質高古松透、清越而多靈韻,被譽為琴音中之佳“老生”,深受珍重。吳景略先生用此琴錄制了《吳景略古琴藝術》全套傳世唱片。7. 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歷史悠久,文獻豐富,內涵深厚。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8.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和獨奏兩種。先秦時期,古琴在士以上階層中流行,秦以后則盛興于民間。9. 古琴的演奏技法豐富,右手八法、四法的基礎上發展出近五十多種不同指法,色彩豐富,再現力強。主要作品包括“梅花三弄”、“流水”、“醉漁唱晚”等。10. 古琴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較高的藝術表現能力,著名的琴師和琴曲均已載入史冊。近代,古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征。
太古遺音琴的介紹
2.古琴音樂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追求中正和平、順應自然、清微淡遠的音樂境界。此琴曾由山東琴家詹澄秋珍藏,后由其弟子高松如于20世紀30年代以50大洋購得。3.琴名“太古遺音”源于篆書款,琴式為師曠式,采用桐木胎和黑漆朱髹。盡管歷經千年,琴仍保持完好,斷紋斑斕,美不勝收。4.琴名雙鉤篆書《太古遺音》四字有些脫落和漫漶,但“音”字下半部的“日”字依然清晰。龍池兩側的行草詩句和宋代理學大儒朱熹的琴銘都顯示出唐代的制作風格。5.著名古琴鑒賞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琴的特點推斷,其制琴年代不晚于北宋。吳景略先生是簫聲琴韻室主人,他收藏古琴時非常注重音色,曾以重金購得此琴。6.此琴的音質高古松透、清越而多靈韻,被譽為琴音中之佳“老生”,深受珍重。吳景略先生用此琴錄制了《吳景略古琴藝術》全套傳世唱片。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