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舞獅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而有的習俗,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迄今仍廣為盛行。舞獅是一項我國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于南北朝時代。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于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使得敵方僅僅擁有短兵器,難以接近。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后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于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涂上五顏六色,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后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的描述。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為什么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扎成若干頭獅子模型,并涂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后,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舞獅子不僅在春節,還在喜慶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獅助興。一般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并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臺、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竹馬是另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一般是使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后兩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山西晉城市的陽城縣,則是用中式大襠褲填滿于草,一頭作馬首,一頭作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外加馬頭,人稱之為“褲馬”。跑竹馬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于廣場或街頭巷尾。山西省各地參加跑竹馬表演的人數不等,活動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中國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是傳統文化精華之一,是民族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民間藝術是相對宮廷藝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和專業美術而言的,被魯迅先生稱之為“生產者的藝術”。它是指以勞動人民為主體作者,為了滿足勞動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審美需要而創造的服裝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家具以及年畫、剪紙、演具、玩具等。它在藝術上集壯美和樸素于一身,表現出樸實明朗、火熱向上的風格,散發著勞動人民內在的真摯、善良、直率、熱情等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民間藝術與各民族、各地風俗民情緊密相關,要欣賞它是如何“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才施藝”的。它是表意的藝術之一,即像它們自己說的:“從心里想出來的”,“想怎么著就怎么著”,不能用科學的解剖透視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專業美學的標準欣賞它的好壞、美丑,而應通過民間美術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現手法去感受、體會、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