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6/wz/18464810952.jpg)
一年前回家過年,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讀音差異:盡管我已經外出多年,能夠聽懂家鄉話,但在實際使用時,語音語法變得很生疏。例如,我習慣將“上街”讀作“shang jie”,但在家鄉話中,它被讀作“gai”。作為一個贛南地區的客家人,我原本以為這只是我們地區的特色,沒有過分在意。然而,后來我意識到,“街”這個字的讀音在方言中普遍是“gai”,而非常用的“jie”。無論是在遼寧的十字街鎮、湖北襄陽地區的十字街,還是在江西,上街都被念作“gai”。甚至廣東的粵語方言和西北的陜西甘肅地區,也都是將“街”讀成“gai”。這種現象表明,“街”字的方言讀音幾乎都是“gai”,而不是“jie”。那么,為什么方言會有這樣的相似性呢?又是什么原因導致“街”字的讀音從“gai”變成了“jie”呢?首先,我們來看古漢語的發源地和變遷。古漢語的發源地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區,即中原地區。古漢語可以追溯到周朝的“雅言”,相當于周朝的“共同語”,類似于現在的“普通話”。在春秋時期,人口流動加速,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的交流,加速了雅言的統一。秦漢之前,漢人人口較少,土地集中在中原,語言一致性高。秦朝建立后,開疆擴土成為君王的目標,從中原外遷人口成為常態,方言差異化開始。先民外遷,與邊遠地區的外族融合,語言習慣和特點逐漸形成。漢語因此分化,逐漸演變為在特定地區通行的交流方式。這解釋了為什么大多數地區的方言“街”字的發音都是“gai”。古代歷朝歷代的官方語言中“街”都念作“gai”,全國各地方言通用“gai”這個音也不足為奇。然而,街從“gai”轉變為“jie”的歷程是在清朝中期開始的。當時,大量晉商入京經商,山西人的“街”字讀音介于“gai”和“jie”之間,念作“jiai”。經過幾十上百年的融合,街字的讀音開始變化,從“gai”變為了“街”。相應地,所有發音為“gai”的字,都慢慢向“jie”轉變。總之,方言是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標志,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因此,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我們應保護方言文化傳承,畢竟中國人有著安土重遷的情結,需要葉落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