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準備登陸日本本土的盟軍作戰計劃是怎樣的?
二戰末期準備登陸日本本土的盟軍作戰計劃是怎樣的?
截至1945年8月14日,日軍仍然集結了53個整編步兵師團,共計235萬士兵守衛國土,并匆忙訓練了超過3000萬人的預備役作為補充。盡管數字看似龐大,但昭和天皇深知這些所謂的軍隊不過是傷兵、老兵和臨時征召的新兵,而預備役更是烏合之眾。此外,日軍的海上和空中航線已被完全封鎖,重要戰略物資如石油無法運入,日本已成為一座孤島。
導讀截至1945年8月14日,日軍仍然集結了53個整編步兵師團,共計235萬士兵守衛國土,并匆忙訓練了超過3000萬人的預備役作為補充。盡管數字看似龐大,但昭和天皇深知這些所謂的軍隊不過是傷兵、老兵和臨時征召的新兵,而預備役更是烏合之眾。此外,日軍的海上和空中航線已被完全封鎖,重要戰略物資如石油無法運入,日本已成為一座孤島。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6/wz/18466576152.jpg)
如同羅斯福所描述,日本人是世界上最無恥的民族。在1945年7月26日發布的《波茨坦公告》時,日本外交官試圖利用含糊其辭的外交手段來混淆視聽。然而,這一策略并未成功,反而讓盟軍認為日本決心頑抗到底。美國向日本贈送了兩顆原子彈,日本才終于停止抵抗。在此期間,日本國內對于“一億玉碎”的口號反應熱烈。日本國民紛紛響應軍國主義的號召,無論是青年、兒童還是婦女和老人,都積極準備抵抗盟軍的登陸,企圖將整個國家變成戰場,讓盟軍寸步難行。日軍高層也有明確的目標,陸相阿南惟幾深知日本無法贏得戰爭,他希望通過民眾的抵抗給盟軍帶來巨大的損失,從而迫使盟軍同意停戰,避免徹底失敗。截至1945年8月14日,日軍仍然集結了53個整編步兵師團,共計235萬士兵守衛國土,并匆忙訓練了超過3000萬人的預備役作為補充。盡管數字看似龐大,但昭和天皇深知這些所謂的軍隊不過是傷兵、老兵和臨時征召的新兵,而預備役更是烏合之眾。此外,日軍的海上和空中航線已被完全封鎖,重要戰略物資如石油無法運入,日本已成為一座孤島。盡管如此,盟軍了解日本人的野蠻和兇殘,考慮到軍國主義可能煽動普通民眾頑抗到底,因此,盟軍聯合司令部專門制定了一套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稱為“沒落行動”。該行動由“奧林匹克行動”和“小王冠行動”兩部分組成。前者旨在建立登陸日本的基地,利用塞班島、沖繩島等島嶼作為支點,對日軍進行持續的轟炸,并在1945年10月后的半年內,通過登陸作戰占領日本約30%的領土。這部分行動至關重要,因此盟軍計劃投入36艘航母、11艘戰列艦和387艘驅逐艦,以及43.1萬精銳部隊作為主力登陸軍。而“小王冠行動”計劃于1946年5月1日實施,將動用至少80萬兵力,美第1、第8集團軍分別從房總半島和相模灣兩個方向同時登陸,最終合圍日本首都東京。為鞏固登陸成果,盟軍還計劃從南亞、馬來亞、澳大利亞和中國等地調撥部隊。美軍第五、第七艦隊將投入全部主力,提供支援。在考慮可能遭遇日本平民抵抗的情況下,美、英等國將領認為,拿起武器的平民與士兵無異,應直接消滅。這樣做不違反國際法,也不觸犯道德底線。據估計,盟軍可能需要犧牲100萬人。然而,在勝局已定的情況下,艾森豪威爾認為這種程度的傷亡難以接受。因此,有人提出使用毒氣彈的方案。根據該提議,麥克阿瑟決定在登陸前向日本東京、名古屋、大阪、橫濱、川崎等數十個主要城市投放約11萬噸毒氣彈。這些毒氣足以覆蓋日本全境,使日本民眾失去戰斗力,從而大幅降低盟軍的傷亡。盡管一戰后各國禁止使用毒氣彈,但這一計劃還是通過了美國國會和盟軍聯合司令部的批準。所有關于人道主義的控訴以及日本向紅十字會提出的控訴均被忽略。此外,還有一項名為“彩蠟筆”的計劃,即通過多輪島嶼轟炸,包括類似李梅轟炸的襲擊,讓日本人在盟軍登陸前失去抵抗能力。當然,這份計劃并非絕對保密,盟軍曾多次透露部分細節給日本人,以進行戰略性震懾。日軍高層和裕仁深知,如果該計劃實施,日本將面臨被徹底滅族的命運。正是這一簡單粗暴的計劃,以及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加上蘇聯的威脅,使裕仁喪失了“一億玉碎”的勇氣和信心。在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為爭取“沒落行動”最高指揮權而推遲計劃實施時間之際,裕仁最終宣布投降,從而拯救了日本人。因此,有歷史學家認為,正是裕仁的投降決定,最終拯救了日本民族。
二戰末期準備登陸日本本土的盟軍作戰計劃是怎樣的?
截至1945年8月14日,日軍仍然集結了53個整編步兵師團,共計235萬士兵守衛國土,并匆忙訓練了超過3000萬人的預備役作為補充。盡管數字看似龐大,但昭和天皇深知這些所謂的軍隊不過是傷兵、老兵和臨時征召的新兵,而預備役更是烏合之眾。此外,日軍的海上和空中航線已被完全封鎖,重要戰略物資如石油無法運入,日本已成為一座孤島。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