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發展的幾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
計算機發展的幾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
在這個時期,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它由馮·諾伊曼提出理論并參與設計。ENIAC體積龐大,占地170平方米,功率150千瓦,運算速度相對較慢,僅為每秒5000次加法。盡管如此,ENIAC的誕生仍然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2.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計算機時代。隨著晶體管的出現,計算機行業迎來了第二個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計算機開始采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大幅提高了可靠性、速度和能耗比。同時,操作系統的發展也為計算機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3.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導讀在這個時期,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它由馮·諾伊曼提出理論并參與設計。ENIAC體積龐大,占地170平方米,功率150千瓦,運算速度相對較慢,僅為每秒5000次加法。盡管如此,ENIAC的誕生仍然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2.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計算機時代。隨著晶體管的出現,計算機行業迎來了第二個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計算機開始采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大幅提高了可靠性、速度和能耗比。同時,操作系統的發展也為計算機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3.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1. 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時代 在這個時期,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它由馮·諾伊曼提出理論并參與設計。ENIAC體積龐大,占地170平方米,功率150千瓦,運算速度相對較慢,僅為每秒5000次加法。盡管如此,ENIAC的誕生仍然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2. 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計算機時代 隨著晶體管的出現,計算機行業迎來了第二個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計算機開始采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大幅提高了可靠性、速度和能耗比。同時,操作系統的發展也為計算機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3. 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從1964年開始,計算機行業轉向使用集成電路技術,隨后發展出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計算機的性能,同時降低了成本,使得計算機逐漸走進企業和家庭。4. 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年至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自1970年代以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技術的出現使得計算機的芯片可以集成數以百萬計的晶體管。這一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個人計算機(PC)的普及和互聯網的發展,為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貢獻。如今,我們正處在這一階段的延續中,計算機技術仍在不斷進步,向著更小型化、智能化和高效能的方向發展。
計算機發展的幾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
在這個時期,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它由馮·諾伊曼提出理論并參與設計。ENIAC體積龐大,占地170平方米,功率150千瓦,運算速度相對較慢,僅為每秒5000次加法。盡管如此,ENIAC的誕生仍然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2.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計算機時代。隨著晶體管的出現,計算機行業迎來了第二個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計算機開始采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大幅提高了可靠性、速度和能耗比。同時,操作系統的發展也為計算機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3.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