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發(fā)展階段按什么來劃分
計算機的發(fā)展階段按什么來劃分
1.電子管計算機時代(1946-1958年)。這一時期的計算機以電子管作為主要的電子器件,被稱為第一代計算機。它們通常體積龐大,功耗高,運行效率較低。2.晶體管計算機時代(1958-1964年)。與第一代計算機相比,第二代計算機的體積更小,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運算速度顯著提升,通常每秒可處理數(shù)十萬次計算,最高可達三百萬次。這一代計算機開始采用晶體管等半導體器件,并且引入了高級語言編程和操作系統(tǒng)。3.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1964-1970年)。第三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價格進一步降低。這一時期的計算機開始應用于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等領(lǐng)域。4.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1970年至今)。
導讀1.電子管計算機時代(1946-1958年)。這一時期的計算機以電子管作為主要的電子器件,被稱為第一代計算機。它們通常體積龐大,功耗高,運行效率較低。2.晶體管計算機時代(1958-1964年)。與第一代計算機相比,第二代計算機的體積更小,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運算速度顯著提升,通常每秒可處理數(shù)十萬次計算,最高可達三百萬次。這一代計算機開始采用晶體管等半導體器件,并且引入了高級語言編程和操作系統(tǒng)。3.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1964-1970年)。第三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價格進一步降低。這一時期的計算機開始應用于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等領(lǐng)域。4.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1970年至今)。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6/wz/18460347052.jpg)
計算機的發(fā)展歷程通常根據(jù)使用的物理元件類型來劃分。1. 電子管計算機時代(1946-1958年): 這一時期的計算機以電子管作為主要的電子器件,被稱為第一代計算機。它們通常體積龐大,功耗高,運行效率較低。2. 晶體管計算機時代(1958-1964年): 與第一代計算機相比,第二代計算機的體積更小,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運算速度顯著提升,通常每秒可處理數(shù)十萬次計算,最高可達三百萬次。這一代計算機開始采用晶體管等半導體器件,并且引入了高級語言編程和操作系統(tǒng)。3. 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1964-1970年): 第三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價格進一步降低。這一時期的計算機開始應用于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等領(lǐng)域。4. 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1970年至今): 1971年,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在美國硅谷誕生,標志著微處理器計算機時代的開始。隨著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計算機的應用范圍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擴展到家庭和個人使用。
計算機的發(fā)展階段按什么來劃分
1.電子管計算機時代(1946-1958年)。這一時期的計算機以電子管作為主要的電子器件,被稱為第一代計算機。它們通常體積龐大,功耗高,運行效率較低。2.晶體管計算機時代(1958-1964年)。與第一代計算機相比,第二代計算機的體積更小,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運算速度顯著提升,通常每秒可處理數(shù)十萬次計算,最高可達三百萬次。這一代計算機開始采用晶體管等半導體器件,并且引入了高級語言編程和操作系統(tǒng)。3.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1964-1970年)。第三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價格進一步降低。這一時期的計算機開始應用于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等領(lǐng)域。4.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1970年至今)。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