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銹病的成因:在4月至5月期間,如果遇到低溫多雨的天氣,加之適宜的溫度(病菌繁殖的適宜溫度為10℃至23℃)和濕度(相對濕度需超過85%),便有利于病菌的快速傳播和感染。大蒜種植過早、過于密集的情況下,銹病發生的風險會增加。此外,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的田地也傾向于病情較重。部分農戶過度施用尿素,導致大蒜生長過態塵盛,從而降低了其對病害的抵抗力,易于感病且病情嚴重。在高海拔或濕度較大的山區,大蒜銹病易于流行。品種差異也會影響發病程度,通常白皮大蒜較紫皮大蒜更易感病。大蒜銹病的癥狀:初期在大蒜的中下部葉片上,可能會出現少量梭形或棱形的綠色斑點,這些斑點隨后變為橙黃色并略微隆起(這是病菌的夏孢子堆)。斑點周圍通常會有黃色暈圈。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和假莖上會出現更多的病斑,嚴重時葉片上斑點密布,連成一片,導致全葉發黃,植株提前死亡。在夏孢子堆未破裂的地方,可能會形成長橢圓形的黑褐色疤斑,即病菌的冬孢子堆。大蒜銹病的防治方法:1. 選擇抗病品種:如紫皮蒜、小石口大蒜。舒城蒜較耐病,應根據當地情況合理選擇。2. 避免蔥蒜混種,并及時清理田園,減少初侵染源。3. 適時晚播,合理施肥,減少灌水次數,避免大水漫灌。4. 在多雨年份,早春及時檢查并預防發病中心。5. 發病初期,使用合適的農藥進行防治,如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帆御禪,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等。大蒜銹病的藥物治療建議使用腈菌唑、氟硅唑、溴菌腈、苯醚甲環唑、丙環唑、醚菌酯、戊唑醇、己唑醇或乙拆散百嘧酚磺酸酯等,并可配合有機硅助劑以提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