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不是磁器口三寶 磁器口名字的由來
瓷器不是磁器口三寶 磁器口名字的由來
古鎮共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多為明清風格的建筑,石板鋪成的地面和沿街店鋪林立。商貿活動主要集中在大碼頭和金蓉正街。嘉陵江中上游的農副土特產在此中轉集散,重慶城的大商客在碼頭設店收購各種商品,輸出包括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在重慶作為陪都時期,這里商號、貨棧和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每天有300多艘貨船進出碼頭。碼頭上商賈云集,熱鬧非凡。
導讀古鎮共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多為明清風格的建筑,石板鋪成的地面和沿街店鋪林立。商貿活動主要集中在大碼頭和金蓉正街。嘉陵江中上游的農副土特產在此中轉集散,重慶城的大商客在碼頭設店收購各種商品,輸出包括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在重慶作為陪都時期,這里商號、貨棧和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每天有300多艘貨船進出碼頭。碼頭上商賈云集,熱鬧非凡。
磁器口古鎮位于重慶城西14公里的嘉陵江畔,自明代以來便是著名的水陸碼頭。這里不僅是嘉陵江下游物資的集散地,還保留著濃厚的古風,是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磁器口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這里曾是瓷器的重要產地。1918年,地方商紳在青草坡創建了蜀瓷廠,瓷器質量上乘,品種多樣,遠銷各地,漸漸地,“磁器口”取代了“龍隱鎮”的稱呼。古鎮共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多為明清風格的建筑,石板鋪成的地面和沿街店鋪林立。商貿活動主要集中在大碼頭和金蓉正街。嘉陵江中上游的農副土特產在此中轉集散,重慶城的大商客在碼頭設店收購各種商品,輸出包括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在重慶作為陪都時期,這里商號、貨棧和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每天有300多艘貨船進出碼頭。碼頭上商賈云集,熱鬧非凡。古鎮還保存著12家絲廠、一家制呢廠、24兵工廠(現特鋼廠)和25兵工廠(現嘉陵廠)的貨運碼頭,水陸兩路商旅川流不息。碼頭右側的豆芽灣是米糧幫、木材幫、篾貨幫、煤炭幫的地盤,鐵貨街、豬市、雞鴨蛋市和鹽市口緊鄰碼頭河街。各行業的同業公會有事務所,食品糕點業26家,棉紗布業20家,茶館酒館116家。碼頭的繁榮景象至今仍留在老重慶的記憶中。磁器口古鎮有“三多”之稱,即廟宇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九宮十八廟遍布鎮中,寶輪寺、云頂寺、復元寺等寺宇眾多。在大碼頭右側的豆芽灣,是米糧幫、木材幫、篾貨幫、煤炭幫的地盤。與碼頭河街相鄰的是鐵貨街、豬市、雞鴨蛋市和鹽市口。各行業的同業公會都有事務所,食品糕點業26家,棉紗布業20家,茶館酒館116家。古鎮保存著寶輪寺,建于唐初,大雄寶殿結構獨特,未用鐵釘,全木結構,殿中兩樁刻有盤龍抱柱,殿柱基石一凸一凹,平衡千年。不少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跡,如朱元璋之孫允炆曾隱居于此,四川總督劉湘開辦煉鋼廠,國學大師吳宓在此任教,美籍華人丁肇中曾就讀嘉陵小學,著名畫家徐悲鴻、傅抱石等曾在此創作。古鎮最具特色的是茶館,水手、袍哥大爺、閑雜人等都喜愛出入茶館,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陪都期間,這里茶館達100多個,特色是“書場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晚上能在茶館登臺說書的人,都是上品高手,人們稱之為“品仙臺”。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一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人事有興衰,山川有滄桑。長盛之后的磁器口,自1958年碼頭移至漢渝路后便開始被冷落。為了保存這片蘊藏豐厚歷史和文化的遺跡,擬采取培修和恢復明清建筑風格進行開發,古鎮再現輝煌為期不遠。
瓷器不是磁器口三寶 磁器口名字的由來
古鎮共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多為明清風格的建筑,石板鋪成的地面和沿街店鋪林立。商貿活動主要集中在大碼頭和金蓉正街。嘉陵江中上游的農副土特產在此中轉集散,重慶城的大商客在碼頭設店收購各種商品,輸出包括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在重慶作為陪都時期,這里商號、貨棧和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每天有300多艘貨船進出碼頭。碼頭上商賈云集,熱鬧非凡。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