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骨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是作為主要的支架存在,但隨著胎兒的成長,它逐漸被骨骼取代。盡管如此,在出生后的一段時間內,軟骨仍在體內扮演著角色,尤其是在關節處,保持靈活性與彈性。軟骨是由密集的結締組織構成,具有高度的彈性和強度,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會將一些骨頭稱為脆骨。當人體遭受創傷時,尤其是骨折的發生,軟骨和骨骼會表現出不同的癥狀。全身性的反應包括休克,這往往發生在多發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及脊柱骨折等情況中。由于軟組織損傷、大量出血或伴隨的內臟損傷,患者可能會出現休克癥狀。骨折還可能導致發熱,這通常是因為骨折部位的內出血以及血腫的吸收導致的體溫略微升高。但一般體溫不會超過38℃。如果開放性骨折患者體溫升高,應該警惕感染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局部表現也是骨折的重要特征,這包括骨折的特有體征和其他表現。骨折的特有體征有三個:畸形、異常活動和骨擦音或骨擦感。畸形指的是骨折后,骨折端移位導致患肢外形的改變,可能表現為縮短、成角或延長。異常活動是指正常情況下不能活動的部位,在骨折后卻出現了不正常的活動。骨擦音或骨擦感則是骨折后,兩骨折端相互摩擦撞擊產生的聲音或感覺。只要發現其中一種體征,就可以初步診斷為骨折。然而,未見此三種體征也不能完全排除骨折的可能性,比如嵌插骨折或裂縫骨折。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診斷骨折,通常需要進行X光檢查,以確保準確性和全面性。因此,在診斷過程中,醫生通常不會為了檢查這些體征而進行額外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