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電機浸漆烘箱時應注意什么
使用電機浸漆烘箱時應注意什么
其次,漆的粘度選擇需要根據浸漆階段的不同而調整。首次浸漆時,為了確保漆能盡量浸透到繞組內部,粘度應較低,通常在22至26秒(20度、4號粘度計)之間。而第二次浸漆時,重點在于形成良好的表面漆膜,因此粘度應調高,一般在30至38秒之間。由于漆的溫度會影響粘度,因此測量粘度時需考慮溫度因素,確保粘度數據準確。浸漆時間的選擇也很關鍵。首次浸漆應持續15至20分鐘,以確保漆能夠充分滲透到繞組內部。而第二次浸漆時間應縮短,控制在10至15分鐘,避免過長時間導致漆膜損壞。每次浸漆后,應將定子繞組垂直放置,讓余漆自然滴干30分鐘,并用溶劑擦拭其他部位的余漆。只有確保漆完全浸透,不冒氣泡后,才能進行烘干處理。
導讀其次,漆的粘度選擇需要根據浸漆階段的不同而調整。首次浸漆時,為了確保漆能盡量浸透到繞組內部,粘度應較低,通常在22至26秒(20度、4號粘度計)之間。而第二次浸漆時,重點在于形成良好的表面漆膜,因此粘度應調高,一般在30至38秒之間。由于漆的溫度會影響粘度,因此測量粘度時需考慮溫度因素,確保粘度數據準確。浸漆時間的選擇也很關鍵。首次浸漆應持續15至20分鐘,以確保漆能夠充分滲透到繞組內部。而第二次浸漆時間應縮短,控制在10至15分鐘,避免過長時間導致漆膜損壞。每次浸漆后,應將定子繞組垂直放置,讓余漆自然滴干30分鐘,并用溶劑擦拭其他部位的余漆。只有確保漆完全浸透,不冒氣泡后,才能進行烘干處理。
在使用電機浸漆烘箱時,需要注意多個細節,以確保浸漆過程的效率和效果。首先,工件的溫度控制至關重要。如果溫度過高,溶劑會迅速揮發,導致漆膜過早形成,影響漆的滲透效果,造成材料浪費。若溫度過低,則預烘作用不足,漆的粘度過大,影響流動性與滲透性,同樣影響浸漆效果。一般而言,工件溫度在60至80度之間最為適宜。其次,漆的粘度選擇需要根據浸漆階段的不同而調整。首次浸漆時,為了確保漆能盡量浸透到繞組內部,粘度應較低,通常在22至26秒(20度、4號粘度計)之間。而第二次浸漆時,重點在于形成良好的表面漆膜,因此粘度應調高,一般在30至38秒之間。由于漆的溫度會影響粘度,因此測量粘度時需考慮溫度因素,確保粘度數據準確。浸漆時間的選擇也很關鍵。首次浸漆應持續15至20分鐘,以確保漆能夠充分滲透到繞組內部。而第二次浸漆時間應縮短,控制在10至15分鐘,避免過長時間導致漆膜損壞。每次浸漆后,應將定子繞組垂直放置,讓余漆自然滴干30分鐘,并用溶劑擦拭其他部位的余漆。只有確保漆完全浸透,不冒氣泡后,才能進行烘干處理。浸漆方法的選擇也需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常見的浸漆方法包括澆浸、沉浸和真空壓力浸。單臺電機修理時,通常采用澆浸法;沉浸和真空壓力浸適用于大規模生產。澆浸法的具體步驟包括:將預烘后的電機溫度降至60至80度,豎直放置于漆盤上;使用無溶劑漆灌入空飲料塑料瓶,便于控制漆量;手拿裝有絕緣漆的塑料瓶,傾斜瓶口使漆呈線狀流入繞組上端部,使漆在繞組中滲透并回流至漆盤;20至30分鐘后,將電機定子翻轉,再從原下端部澆入漆液,直至滲透;停止滴漆30分鐘后,用煤油布清除內膛及機座上的余漆,然后進行烘干。對于需要二次浸漆的情況,應在烘干后將電機溫度降至60至80度,再進行第二次澆浸,操作步驟與初次澆浸相同。
使用電機浸漆烘箱時應注意什么
其次,漆的粘度選擇需要根據浸漆階段的不同而調整。首次浸漆時,為了確保漆能盡量浸透到繞組內部,粘度應較低,通常在22至26秒(20度、4號粘度計)之間。而第二次浸漆時,重點在于形成良好的表面漆膜,因此粘度應調高,一般在30至38秒之間。由于漆的溫度會影響粘度,因此測量粘度時需考慮溫度因素,確保粘度數據準確。浸漆時間的選擇也很關鍵。首次浸漆應持續15至20分鐘,以確保漆能夠充分滲透到繞組內部。而第二次浸漆時間應縮短,控制在10至15分鐘,避免過長時間導致漆膜損壞。每次浸漆后,應將定子繞組垂直放置,讓余漆自然滴干30分鐘,并用溶劑擦拭其他部位的余漆。只有確保漆完全浸透,不冒氣泡后,才能進行烘干處理。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