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明朝遭遇的“小冰河”時期,到底有多冷?
三百多年前,明朝遭遇的“小冰河”時期,到底有多冷?
后世學者對近代的小冰期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從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中國經歷了極寒的“小冰河時期”。明朝恰好處于這一時期的中心,是整個“小冰河時期”中最寒冷的階段。《明史·五行志》記載,南京冬天通常少有風雪,但在明朝時期,卻出現了“冬奇寒,河凍數日不解”的景象,寒冷程度可能超過今天的東北地區。《閱世編》中記載了安徽地區的冬天天氣,描述了“大雪數天,平地積三尺”,即積雪厚度達一米左右。華南地區同樣寒冷,公元1506年廣州瓊州出現了千里飄雪,境內積雪達數尺之厚,最冷時雪線甚至覆蓋了海南島北部。由于南方人缺乏御寒衣物,加上嚴寒導致棉花減產,廣東地區凍死人數以萬計。
導讀后世學者對近代的小冰期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從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中國經歷了極寒的“小冰河時期”。明朝恰好處于這一時期的中心,是整個“小冰河時期”中最寒冷的階段。《明史·五行志》記載,南京冬天通常少有風雪,但在明朝時期,卻出現了“冬奇寒,河凍數日不解”的景象,寒冷程度可能超過今天的東北地區。《閱世編》中記載了安徽地區的冬天天氣,描述了“大雪數天,平地積三尺”,即積雪厚度達一米左右。華南地區同樣寒冷,公元1506年廣州瓊州出現了千里飄雪,境內積雪達數尺之厚,最冷時雪線甚至覆蓋了海南島北部。由于南方人缺乏御寒衣物,加上嚴寒導致棉花減產,廣東地區凍死人數以萬計。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485777252.jpg)
地球在其長達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全球性顯著降溫的時期,冰川一度從兩極擴展到赤道附近,全球冰凍,形成了冰期。在地球的漫長歷史中,全球至少經歷過三次大冰期,其中包括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第四紀冰期之后,距今約1萬年以來的時期被稱為冰后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21世紀。在冰后期階段,全球氣候仍然經歷了多次小規模的冷暖波動,例如距今4000至6000年期間出現的較明顯的寒冷期,全球冰川一度擴展,被稱為新冰期。最近一次較明顯的小規模冰川推進發生在13世紀至20世紀初,大約在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達到頂峰,這一時期被通稱為小冰期。后世學者對近代的小冰期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從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中國經歷了極寒的“小冰河時期”。明朝恰好處于這一時期的中心,是整個“小冰河時期”中最寒冷的階段。《明史·五行志》記載,南京冬天通常少有風雪,但在明朝時期,卻出現了“冬奇寒,河凍數日不解”的景象,寒冷程度可能超過今天的東北地區。《閱世編》中記載了安徽地區的冬天天氣,描述了“大雪數天,平地積三尺”,即積雪厚度達一米左右。華南地區同樣寒冷,公元1506年廣州瓊州出現了千里飄雪,境內積雪達數尺之厚,最冷時雪線甚至覆蓋了海南島北部。由于南方人缺乏御寒衣物,加上嚴寒導致棉花減產,廣東地區凍死人數以萬計。這些史籍記載表明,300多年前的中華大地確實遭遇了全國范圍的嚴寒。寒災過后,常常伴隨著旱災。古籍《閱世編》顯示,當時的雨雪嚴重南移,導致河洛、齊魯、吳越、荊楚、三輔等重要產糧地區連續發生大旱災,糧食幾乎絕產。此外,大量牲畜也因凍餓而死亡,這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在小冰期下的明朝,持續的寒冷和干旱折磨著人民,最直接的后果是人口銳減、經濟倒退和社會動蕩,最終導致了朝代更迭。1644年4月,李自成率領叛軍攻破京城,崇禎皇帝試圖召集百官,卻無一人響應,最終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崇禎皇帝至死可能都不知
三百多年前,明朝遭遇的“小冰河”時期,到底有多冷?
后世學者對近代的小冰期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從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中國經歷了極寒的“小冰河時期”。明朝恰好處于這一時期的中心,是整個“小冰河時期”中最寒冷的階段。《明史·五行志》記載,南京冬天通常少有風雪,但在明朝時期,卻出現了“冬奇寒,河凍數日不解”的景象,寒冷程度可能超過今天的東北地區。《閱世編》中記載了安徽地區的冬天天氣,描述了“大雪數天,平地積三尺”,即積雪厚度達一米左右。華南地區同樣寒冷,公元1506年廣州瓊州出現了千里飄雪,境內積雪達數尺之厚,最冷時雪線甚至覆蓋了海南島北部。由于南方人缺乏御寒衣物,加上嚴寒導致棉花減產,廣東地區凍死人數以萬計。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