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勒達·科斯米德斯(Leda Cosmides)和約翰·托比(John Tooby)以及杰羅姆·巴考(Jerome Barkow)共同主編的《適應的心智》(The Adapted Mind)是演化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自1992年出版以來,被廣泛引用。2. 麗莎·費爾德曼·巴雷特(Lisa Feldman Barrett)的情緒心理學研究,尤其是與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和珍妮特·哈維蘭-瓊斯(Janet H. Harward)合著的《情緒心理學》(Emotions, Psychology, and Evolution),為情緒研究領域提供了新的視角。她的最新著作《情緒如何產生》(How Emotions Are Made)在Goodreads上獲得了4.1分的高評分。3. 約翰·羅伯特·安德生(John R. Anderson)的ACT-R理論為認知科學領域奠定了基礎。他的著作《語言、記憶與思想》(Language, Memory, and Thought)和《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等,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4. 肯特·C·貝里奇(Kent C. Berridge)在快樂、悲傷、痛苦等情感的神經科學基礎研究方面有出色貢獻。他與Morten L. Kringelbach合編的《大腦的快樂》(Pleasures of the Brain)探討了大腦中快樂感的產生。5. 愛德華·迪安納(Edward F. Diener)的研究主要關注個人的主觀幸福感(well-being),他的著作《幸福感:享樂心理學的基礎》(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等,對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深入的見解。6. 大衛·劉易斯(David Luis)是恐懼與焦慮癥的治療專家,他開創了“神經反饋”療法,并在“神經營銷學”(neuromarketing)領域有重要貢獻。他的書《心理學家的營銷術》(The Brain Sell)和《肥胖星球》(Fat Planet)提供了關于神經科學在營銷和肥胖問題中的應用的見解。7. 卡羅爾·塔夫里斯(Carol A. Tavris)的研究領域包括性別認同和平等。她與Carole Wade合著的《心理學》(Psychology)是性別平等和文化研究的必讀教科書。她的著作《錯不在我》(Who Will Be Wrong)等,對偽心理學和認知失調等知識進行了普及。8. 約亨·法罕伯格(Jochen Fahrenberg)在心理生理學研究領域有開創性工作,尤其是人格與神經的相關性研究。他的著作《日常生活的心理學》(Alltagsnahe Psychologie)和《人的假設》(Annahmen über den Menschen)等,對心理學領域有重要貢獻。9. 瑪莎·萊娜漢(Marsha M. Linehan)的主要研究領域是邊緣型人格障礙(BPD),她開創了“辯證行為療法”(DBT),對BPD患者具有最具效果。她的著作《青少年自殺的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with Suicidal Adolescents)等,對相關領域有重要影響。10. 伊麗莎白·洛塔斯(Elizabeth F. Loftus)的研究集中在人類記憶問題,她提出了“誤導信息效應”,對法庭上證人記憶出錯的問題有重要啟示。她的著作《目擊者證詞》系列,對記憶研究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11. 安德魯·梅爾策夫(Andrew N. Meltzoff)是嬰幼兒發展領域的專家,他的研究涉及嬰幼兒模仿成人行為和面部表情的能力等。他的著作《嬰兒如何思考》(How Babies Think)等,對嬰幼兒心理發展有重要貢獻。12. 杰弗里·米勒(Geoffrey F. Miller)的研究領域包括演化心理學的性擇理論和演化消費心理學。他的著作《擇偶的心智:性擇如何塑造人性的演化》(The Mating Mind)等,對性擇和消費心理學領域有重要影響。13. 林恩·納德爾(Lynn Nade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記憶的神經基礎和唐氏綜合征的干預治療措施。他的著作《作為認知地圖的海馬體》(The Hippocampus as a Cognitive Map)等,對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