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后七子:指明代嘉靖至隆慶年間(1522-1566)的七位詩人,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李攀龍和王世貞被認(rèn)為是該流派的代表人物。這一流派的名稱首次出現(xiàn)在《明史·文苑·李攀龍傳》中。因為他們出現(xiàn)在“前七子”之后,故被稱作“后七子”,也有人稱他們?yōu)椤凹尉钙咦印薄?/div>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488504852.jpg)
一、前七子:活躍于明代弘治至正德年間(1488-1521)的一群詩人,主要成員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李夢陽與何景明被視為該流派的代表。這一文學(xué)流派的名稱首次出現(xiàn)在《明史·李夢陽傳》中。為了與后來的“后七子”區(qū)分開來,他們被稱作“前七子”。二、后七子:指明代嘉靖至隆慶年間(1522-1566)的七位詩人,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李攀龍和王世貞被認(rèn)為是該流派的代表人物。這一流派的名稱首次出現(xiàn)在《明史·文苑·李攀龍傳》中。因為他們出現(xiàn)在“前七子”之后,故被稱作“后七子”,也有人稱他們?yōu)椤凹尉钙咦印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