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東營簡介
山東 東營簡介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55′~38°10′,東經118°07 ′~119°10′。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縱距12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4公里,總面積7923平方公里。概況;
導讀編輯本段地理位置;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55′~38°10′,東經118°07 ′~119°10′。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縱距12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4公里,總面積7923平方公里。概況;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7/wz/18421052052.jpg)
東營市是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主戰場和核心區域。1983年建市,建市初,全市劃為東營、牛莊、河口3個區,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3個鎮、55個人民公社,1780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社改鄉、撤隊改村。1987年6月,牛莊區與東營區合并為東營區。此后多次進行鄉鎮規模調整,撤、并了一些鄉鎮。至2007年底,東營市轄東營、河口2個區,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23個鎮、13個鄉、7個街道辦事處,1781個村民委員會。南部廣饒縣(齊國樂安)是古代大軍事家兵圣孫武的故里,東營區牛莊鎮時家村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廣饒)存有最早的中譯本《共產黨宣言》。北部是黃河沖積的新生淤地——黃河三角洲。這里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駐地,是濟軍基地,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駐地。這里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還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南部歷史悠久,北部資源豐富。這里有亞洲最大的地上人工湖——天鵝湖,山東省最大的城市公園——東營清風湖公園。南部的廣饒縣是全國第一個村村通柏油路的縣,是第一批村村通電話的縣,是第一批村村通公交車的縣,是第一批村村通自來水的縣,也是東營市第一個進入全國百強縣的縣。目前東營市正在進行廣利河改造工程,提出了“回歸河流”的規劃理念,包括三方面的含義:廣利河回歸成為具有生態景觀功能的城市河流;中心城回歸成為與河流聯系密切的和諧關系;重新塑造人與水的關系——從“索取”到“回饋”,讓河流成為一條健康的河流,與城市共同發展。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55′~38°10′,東經118°07 ′~119°10′。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縱距12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4公里,總面積7923平方公里。 概況 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早春冷暖無常,常有倒春寒出現,晚春回暖迅速,常發生春旱;夏季炎熱多雨,溫高濕大,有時受臺風侵襲;秋季氣溫下降,雨水驟減,天高氣爽;冬季天氣干冷,寒風頻吹,雨雪稀少,多刮北風、西北風。境內氣候南北差異不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2.5℃,無霜期長達206天,≥10℃的積溫約4300℃,可滿足農作物的兩年三熟。年降水量550-60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7-8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且多暴雨;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易形成旱、澇災害。 東營市風光奇秀,具有獨特的旅游資源。東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黃河入海口附近。這里是地球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是黃河三角洲上最有價值和特色的旅游景觀之一。 南部主要景點有孫武園、南宋大殿、柏寢臺、傅家遺址等。北部為黃河沖積的近代三角洲平原,雄渾壯闊,富有野趣。有堪稱曠世奇景的“黃龍入海”;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有15萬畝的槐林公園和風光旖旎的海濱小城;有鎮海鎖浪的圍海長堤、油流滾滾的孤東油田和屹立海上的鉆井平臺;有望不盡的濕地景觀和海灘景觀。中部則是氣魄雄偉的石油大工業現代化組團式城市。游覽勝景----天鵝湖,那里湖光天色,水鳥翔集。 地質 東營市地處華北坳陷區之濟陽坳陷東端,地層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巖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統及中生界三疊系。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東端)、車鎮凹陷(東部)、義和莊凸起(東部)、沾化凹陷(東部)、陳家莊凸起、東營凹陷(東半部)、廣饒凸起(部分)等。 地貌 地勢沿黃河走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為28米(大沽高程,下同),東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為11米,東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7000。黃河穿境而過,背河方向近河高、遠河低,背河自然比降為1/7000,河灘地高于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懸河”。全市微地貌有5種類型:古河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4.15%,主要分布于黃河決口扇面上游;河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3.58%,主要分布于黃河河道至大堤之間;微斜平地,占全市總面積的54.54%,是崗、洼過渡地帶;淺平洼地,占全市總面積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于古河灘高地之間,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于微斜平地之中、緩崗之間和黃河故道低洼處;海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27.05%,與海岸線平行呈帶狀分布。 氣候 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陸面海,受亞歐大陸和西太平洋共同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降水少,風速大,氣候干燥,有“十春九旱”的特點;夏季氣溫高,溫度大,降水集中,有時受臺風侵襲;秋季氣溫急降,雨量驟減,秋高氣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主要氣象災害有霜凍、干熱風、大風、冰雹、干旱、澇災、風暴潮災等。境內南北氣候差異不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長達206天,≥10℃的積溫約4300℃,可滿足農作物的兩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易形成旱、澇災害。2004年,東營市天氣氣候的主要特點是:氣溫偏高,降水黃河全年徑流量1913億立方米;2004年,黃河全年徑流量1982億立方米。 明顯偏多,日照明顯偏少;由于氣象條件時空分布不均,年內春旱夏澇、大風、暴雨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較多。全市年平均氣溫13.8℃,較常年偏高1.0℃,與上年同期相比偏高0.6℃;冬季極端最低氣溫-13.8℃,出現在1月22日(廣饒);夏季極端最高氣溫37.2℃,出現在6月11日(河口)。全市年平均降水量761.6 毫米,較常年偏多37.0%(偏多205.7毫米),與上年同期相比偏少24.4毫米;各地年降水量在855.3(墾利)~703.1毫米(河口)之間。全市年平均日照時數2605.4小時,較常年偏少52.1小時,與上年同期相比偏多184.0小時;各地年日照時數在2711.2(河口)~2412.1小時(廣饒)之間。全年無霜期為231天。 河流 黃河,東營段上起濱州界,自西南向東北貫穿東營市全境,在墾利縣東北部注入渤海,全長138公里。黃河水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含沙量大。據利津水文站1950~2001年實測資料,黃河年均徑流量332.6億立方米,最大973.1億立方米(1964年),最小18.8億立方米(1997年);最大流量為104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最小流量為斷流干河;年均輸沙量8.36億噸,最大21億噸(1958年),最小0.15億噸(1997年)。90年代以來,黃河年徑流量減少,經常出現斷流。1999年后,黃河水利委員會加大對沿黃地區引水的管理力度,斷流現象趨緩,2000~2004年實現不斷流。2002年,黃河全年徑流量41.58億立方米;2003年,黃河全年徑流量191?3億立方米;2004年,黃河全年徑流量198?2億立方米。 全市除黃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條。以黃河為分界線,黃河以南屬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陽河、泥河子、預備河,支脈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溝、廣蒲河、五干排,廣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東營河、老廣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豐河及其支流三排溝,張鎮河、小島河20條河流;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草橋溝東干流,挑河,神仙溝及其支流新衛東河10條河流。 海域 東營市海岸線北起順江溝河口,南至淄脈溝口,全長350.34公里,約占山東省海岸線的1/9。“0”米至岸線灘涂面積10.19萬公頃。負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4800平方公里。沿岸海底較為平坦,淺海底質泥質粉砂占77.8%,沙質粉砂占22.2%。海水透明度為32~55厘米。海水溫度、鹽度受大陸氣候和黃河徑流的影響較大。冬季沿岸有3個月冰期,海水流冰范圍為5~10海里,鹽度在30‰左右;春季海水溫度為12~20℃,鹽度多為22~31‰;夏季海水溫度為24~28℃,鹽度為21~30‰;黃河入海口附近常年存在低溫低鹽水舌。東營海域為半封閉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屬不規則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現的高低潮差一般為0.2~2米,大潮多發生于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過5米。易發生風暴潮災,近百年來發生潮位高于3.5米的風暴潮災7次。近海在黃河及其它河流作用下,含鹽度低,含氧量高,有機質多,餌料豐富,適宜多種魚蝦類索餌、繁殖、洄游。 建市經過 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原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華八井,獲日產8.1噸工業油流。從此,拉開華北石油會戰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 ,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為紀念打出這一高產油井之日,勝利油田始稱“九二三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的深入發展,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由會戰指揮部和一些二級單位機關及后勤單位組成的礦區城鎮,人們稱之為“基地”。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會戰,經中共山東省委批準,惠民地委決定成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并組織一批為礦區服務的商業、金融、郵電等機構。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廠更名為“勝利油田”。為適應勝利油田發展和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請示成立省轄地級市--東營市,同年11月10日國務院以[82]國函字249號文件批復了省政府請示,劃原惠民地區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沾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以[83]國函字175號文件批復了山東省政府請示,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召開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東營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東營市域是以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廣饒、 利津、墾利3縣全境和原博興縣、沾化縣的一部分鄉鎮組成。南北陸域形成和建置時間遲早有較大差異。南部廣饒縣境內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西部利津縣大約成陸于春秋戰國時期。北部墾利縣和河口區大部分地域系近代黃河泥沙造陸所成,僅有近百年歷史。其建置、隸屬迭次更變。市境南部地域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據出土文物考證,傅家、營子等遺址屬于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夏代至殷末,為季艸則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西周至戰國時期,市域內已成陸部分均為齊國地。秦代屬齊郡。西漢時期,境內屬千乘郡和齊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廣饒縣,屬齊郡。今廣饒縣境分屬2郡5縣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縣、瑯槐縣;齊郡之廣饒縣、巨定縣、利縣。今利津南部之地屬千乘郡之漯沃縣、蓼城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 2年),廣饒曾一度被封為侯國。王莽新朝時,今市境屬建信郡。南部為千乘縣、瑯槐縣地,西部為施武、延亭縣地。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為千乘國。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國為樂安國。今市境屬樂安國。南部置利、益、博昌3縣(廣饒、巨定、瑯槐3縣廢),西部置有蓼城縣(漯沃縣廢)。三國時期,屬魏國青州樂安國博昌、利縣、蓼城縣地和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地。西晉時,復置廣饒縣,屬齊國。今市境西部部分屬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和青州樂安國蓼城縣。東晉至南北朝時期,今市境先后為后趙、前燕、后燕、前秦、北魏等國屬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襲,市境屬青州齊郡和樂安郡、冀州樂陵郡。隋朝,初期罷郡存州,實行州縣兩級行政,開皇三年(公元583年) 移千乘于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乘,屬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 廢漯沃縣置蒲臺縣,轄永利鎮,屬棣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 復改州為郡。青州改為北海郡,棣州改為渤海郡,今市境分屬之。唐朝,復改郡縣制為州縣制,又在州縣之上設“道”,今市境南部先屬河南道乘州千乘縣,后屬河南道青州千乘縣。市境西部屬河北道棣州渤海縣、蒲臺縣。宋朝,初廢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在州縣之上設置“路”。今廣饒縣地屬京東東路青州千乘縣。今利津縣地先屬河北路,后屬河北東路濱州渤海縣。金朝統一北方后,仿宋制,實行路、州(府)、縣三級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縣為樂安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元朝統一中國后,首設行省。今市境南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府樂安縣,西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濱州利津縣。明朝,廢除行省,設置直隸區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今市境南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樂安縣,西境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濱州利津縣。清朝,實行省、府、縣三級行政,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西部屬山東省濟南府利津縣和沾化縣(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屬武定府。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膠東道樂安縣。1914年,民國政府改定全國重復縣名,樂安縣更名為廣饒縣。1915年改屬淄青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省。市境西部初屬山東省岱北道利津縣、 沾化縣地,191 5年改屬濟南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今市境大部為日本軍隊侵占,境內政權割據分立,政區不統一。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有1939年后成立的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政府,隸屬清東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建立的廣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銷);1941年初建立的廣北縣行政公署,1943年改稱廣北縣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墾區建設委員會,1942年改稱墾區行政委員會,1943年4月改稱墾利縣政府,隸屬清河區行政公署。1944年以后,以上均隸屬渤海行政公署。國民黨建立的政權:1938年10月,國民黨山東保安十六旅建立廣饒縣政府,只存在4個月;1938年2月,國民黨地方游擊部隊劉景良進駐利津城,建立國民黨地方政權,歷時僅11個月。日偽政權:1937年12月,日軍第一次侵占利津城,建立偽政權。后日軍主力撤走,偽政權為國民黨劉景良部摧垮。1939年,日軍二次侵占利津城,再建偽政權,隸屬偽山東武定道。1939年2月,侵占廣饒的日軍組織偽廣饒縣政府,隸屬偽山東青州道。解放戰爭時期,利津與墾利縣同屬渤海區第四專署。1949年四專署改稱墾利專署。1945年,廣北縣、四邊縣撤銷,建立廣饒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清河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0年5月,撤銷渤海行政區,今市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均隸屬于惠民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墾利縣建制撤銷,墾利、利津合并為利津縣。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為沾化縣。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并為淄博專區,境內廣饒縣、沾化(含利津)縣、縣級孤島人民公社屬之。1959年,孤島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墾利縣。1961年,沾化、利津縣分置,惠民地區與淄博市分開。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及沾化局部隸屬于惠民專區。1983年10月東營市建立。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建市初,全市劃為東營、牛莊、河口3個區,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3個鎮、55個人民公社,1780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社改鄉、撤隊改村。1987年6月,牛莊區與東營區合并為東營區。此后多次進行鄉鎮規模調整,撤、并了一些鄉鎮。至2005年底,東營市轄東營、河口2個區,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20個鎮、16個鄉、9個街道辦事處,1762個村民委員會。 編輯本段人口分布 市境南部、 西南部,村落古老,歷來人口密集。北部、東北部地廣人稀。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 廣饒縣平均每平方公里326.97人,其中小清河以南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多達700~900人; 利津縣平均每平方公里173.8人;墾利縣平均每平方公里109人。 建市以后按新的行政區劃統計,1985年的人口密度是:廣饒縣平均每平方公里389.4人; 東營區平均每平方公里327.5人;利津縣平均每平方公里173.8人;墾利縣平均每平方公里109人; 河口區平均每平方公里57人。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逐漸向城市中心區集中。至1995年,全市平均人口密度為207人/平方公里。其分布密度為: 東營區每平方公里438人;廣饒縣每平方公里406人;利津縣每平方公里224人;墾利縣每平方公里95人;河口區每平方公里僅81人。2006年末公安部門統計的戶籍戶數為60.6萬戶,人口為181.8萬人,比上年增長0.7%。其中,男性人口92.3萬人,女性人口89.5萬人。全市全年出生人口1.7萬人,死亡0.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15‰。年末暫住人口15.0萬人,其中男性9.0萬人,女性6.0萬人。東營市中心城市人口由2000年的55.58萬人增加到61.56萬人(2007)。 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0.48萬人,增加1.39萬人。城鎮化率為57.77%,比上年提高0.67個百分點。年末公安部門統計的戶籍數為58.44萬戶,人口為183.97萬人,增長0.5%,其中:男性人口93.05萬人,女性人口90.92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8.59‰、死亡率4.86‰、自然增長率3.73‰;合法生育率為98.9%;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0年東營常住人口達203.53萬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時)。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東營市域是由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廣饒、利津、墾利3縣全境和原博興縣、沾化縣的一部分鄉鎮組成。南北陸域形成和建置時間遲早有較大差異。南部廣饒縣境內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西部利津縣大約成陸于春秋戰國時期。北部墾利縣和河口區大部分地域系近代黃河泥沙造陸所成,僅有近百年歷史。其建置、隸屬迭次更變。 市境南部地域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據出土文物考證,傅家、營子等遺址屬于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夏代至殷末,為季艸則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 西周至戰國時期,市域內已成陸部分均為齊國地。 秦代屬齊郡。 西漢時期,境內屬千乘郡和齊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廣饒縣,屬齊郡。今廣饒縣境分屬2郡5縣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縣、瑯槐縣;齊郡之廣饒縣、巨定縣、利縣。今利津南部之地屬千乘郡之漯沃縣、蓼城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廣饒曾一度被封為侯國。 王莽新朝時期,今市境屬建信郡。南部為千乘縣、瑯槐縣地,西部為施武、延亭縣地。 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為千乘國。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國為樂安國。今市境屬樂安國。南部置利、益、博昌3縣(廣饒、巨定、瑯槐3縣廢),西部置有蓼城縣(漯沃縣廢)。 三國時期,屬魏國青州樂安國博昌、利縣、蓼城縣地和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地。 西晉時,復置廣饒縣,屬齊國。今市境西部部分屬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和青州樂安國蓼城縣。 東晉至南北朝時期,今市境先后為后趙、前燕、后燕、前秦、北魏等國屬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襲,市境屬青州齊郡和樂安郡、冀州樂陵郡。 隋朝,初期罷郡存州,實行州縣兩級行政,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移千乘于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乘,屬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廢漯沃縣置蒲臺縣,轄永利鎮,屬棣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改州為郡。青州改為北海郡,棣州改為渤海郡,今市境分屬之。 唐朝,復改郡縣制為州縣制,又在州縣之上設“道”,今市境南部先屬河南道乘州千乘縣,后屬河南道青州千乘縣。市境西部屬河北道棣州渤海縣、蒲臺縣。 宋朝,初廢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州縣之上設置“路”。今廣饒縣地屬京東東路青州千乘縣。今利津縣地先屬河北路,后屬河北東路濱州渤海縣。 金朝統一北方后,仿宋制,實行路、州(府)、縣三級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縣為樂安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 元朝統一中國后,首設行省。今市境南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府樂安縣,西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濱州利津縣。 明朝,廢除行省,設置直隸區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今市境南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樂安縣,西境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濱州利津縣。 清朝,實行省、府、縣三級行政,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西部屬山東省濟南府利津縣和沾化縣(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屬武定府。 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膠東道樂安縣。1914年,民國政府改定全國重復縣名,樂安縣更名為廣饒縣。1915年改屬淄青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省。市境西部初屬山東省岱北道利津縣、沾化縣地,1915年改屬濟南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今市境大部為日本軍隊侵占,境內政權割據分立,政區不統一。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有1939年后成立的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政府,隸屬清東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建立的廣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銷);1941年初建立的廣北縣行政公署,1943年改稱廣北縣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墾區建設委員會,1942年改稱墾區行政委員會,1943年4月改稱墾利縣政府,隸屬清河區行政公署。1944年以后,以上均隸屬渤海行政公署。 國民黨建立的政權:1938年10月,國民黨山東保安十六旅建立廣饒縣政府,只存在4個月;1938年2月,國民黨地方游擊部隊劉景良進駐利津城,建立國民黨地方政權,歷時僅11個月。 日偽政權:1937年12月,日軍第一次侵占利津城,建立偽政權。后日軍主力撤走,偽政權為國民黨劉景良部摧垮。1939年,日軍二次侵占利津城,再建偽政權,隸屬偽山東武定道。1939年2月,侵占廣饒的日軍組織偽廣饒縣政府,隸屬偽山東青州道。 解放戰爭時期,利津與墾利縣同屬渤海區第四專署。1949年四專署改稱墾利專署。1945年,廣北縣、四邊縣撤銷,建立廣饒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清河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0年5月,撤銷渤海行政區,今市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均隸屬于惠民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墾利縣建制撤銷,墾利、利津合并為利津縣。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為沾化縣。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并為淄博專區,境內廣饒縣、沾化(含利津)縣、縣級孤島人民公社屬之。1959年,孤島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墾利縣。1961年,沾化、利津縣分置,惠民地區與淄博市分開。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及沾化局部隸屬于惠民專區。1983年10月東營市建立。
山東 東營簡介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55′~38°10′,東經118°07 ′~119°10′。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縱距12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4公里,總面積7923平方公里。概況;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