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7/wz/18421764352.jpg)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和譯法 “不亦……乎”?表反問,可譯為“不是……嗎?”(其中“亦”只起加強語氣作用,可不譯); “無乃……乎?”表推測語氣,比較委婉,可譯為“恐怕……嗎?”或者“莫非……吧?”; “得無……乎(耶)”表猜測、疑問語氣,可譯為“莫不是……嗎?”“能不……嗎?”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問的格式,都可譯為“把……怎么辦?”、“拿……怎么樣?”、“對……怎么樣?”; “……孰與……”表示“與……相比,誰……”,常可譯為“與……比較起來怎么樣”; “其……乎?”表猜測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大概……吧?”、“難道……嗎?”; “何……為?”表詢問或反問,可譯為“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無以……”,前者可譯為“有什么可以拿(用)來……”,后者可譯為“沒什么可以拿(用)來……”; “有所……”、“無所……”,其中“所”是助詞,“所……”是“有、無”的賓語,所以前者可譯為“有……的”,后者可譯為“沒有……的”.文言固定結構常見的有表疑問的、表反問的、表測度的、表感漢的和表判斷的等五種.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與.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 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辦”,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為“怎么樣”,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樣”,⑥句中的“孰與”是“與……比較,哪一個……”的意思.一般地說,“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辦”、“把……怎么樣”、“拿……怎么辦”、“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樣”、“怎么樣”、“怎么”等,要視具體語境而定.二.表反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例如:⑦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⑧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⑩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何……之有”可譯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處”,是反問句.其用法特點是:何+名詞+之+有.“何以……為”、“何……為”可譯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什么”,“為”是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呢”.“何以文為”譯為“要華美做什么呢”,“何辭為”譯為“要告辭做什么呢”.“不亦……乎”譯作“不是……嗎”.“不亦樂乎”譯作“不是很快樂嗎”.三.表測度的固定結構常 見的有:得無……乎(耶)、無乃……乎.例如:1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12.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1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之戰》) “得無……乎(耶)”、“無乃……乎”均可譯為“恐怕……吧”,都表示推測、估計.“得無異乎”譯為“恐怕不同吧”,“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譯為“恐怕是教我捉蟲的地方吧”,“無乃不可乎”譯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測度外,還帶有委婉否定的意味.四、表感嘆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釋為“多么”.例如:14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錄〉后序》) 五.表判斷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是之謂、此之謂.例如:何.為(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