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價是購物時經常出現的現象,即使蔥姜蒜也難逃“被砍”的命運。
“砍”帶有粗魯的意味,透過“砍”字,仿佛看到一幅畫面:一個手持大刀的壯漢,掄起粗壯的手臂,猛力向前劈去。
像廁所的雅稱是洗手間,砍價在文化氣息濃郁的古玩界,有一個文雅的稱呼“還價”。一字之差,讓砍價披上了一層清新脫俗的外衣。
文物收藏家馬未都說,古玩界的還價分兩種:
一種是直接的還價,即賣家報價時故意多出一些零頭,比如220、310,以此讓買家砍個整數;
一種是溫柔的還價,針對的是還價幅度比較大的報價。
比如,賣家的報價是200,買家想砍到80,但買家不能一次性說出想付的價錢,在此之前需要一些鋪墊來稍作緩沖,像聊一些與該物件相關的話題,露出讓賣家覺得你很懂貨的樣子。
此時,如果賣家表示還價的意愿,那么買家有可能用理想的價格,買到心儀物品。
而如果賣家讓買家“考慮考慮”,之后買家再怎么還價,都是徒勞。
為什么呢?
古玩界有一句行話叫“行價”,指利潤很低、有時甚至是“蝕本”的成交價格。
賣家報出價格后,讓買家考慮考慮,言外之意,此報價是賣家所能出的最低價,不能再少,再少就要像行價一樣蝕本了。
做生意不就是為了獲利,沒有哪一個賣家想做賠本的買賣。
因此“考慮考慮”暗含將心比心的考量。
人生而平等,但社會上總有不公平的現象,這是正常狀態,因為社會不是為一個人設計的,所有人共同參與,社會才得以存在。
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社會上的公平是相對的,而非絕對,因此人們追求的公平是相比較而言的公平。
買賣雙方討價還價,可以看成尋求相對公平的過程。
如果賣家哄抬價格,把商品以高出商品本身很多倍的價格賣出,對買家來說不公平;如果賣家以低于商品本身的價格將商品賣出,賣家又要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考慮考慮”是說,賣家的報價,對買賣雙方來說,處于相對公平的位置,賣家沒有多賺,買家沒有多花冤枉錢,合情合理。
通常情況下,砍價是買家在交易過程中,希冀以較低的價格購得心儀物品的行為,出發點是為了買家自己著想。
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這樣一件事:
文章的作者去埃及看金字塔,想租一頭駱駝來騎。農人給出的價格是120美元,這是作者不可能接受的價格。經過一番砍價,最后以妥協價30美元成交。
等人去領來駱駝的間隙,作者又用10埃鎊買下了要價1000埃鎊的草紙畫。
文章中關于作者砍價時的文字敘述,無論機智的反應、不慌不忙的如流對答,無不充分展現出作者行家里手的砍價本領。
雖然馬未都曾以5塊錢的價格,買下一只乾隆碗,但還價不是為了自己。
如馬未都所說,還價是為了賣家,讓賣家覺得他的報價不低。
如果賣家給出的價格是50元,你扔下錢就走,賣家勢必想,價格要低了,不如60元一個。
這樣一來,賣家的心里得多么后悔難受。
馬未都所說“如果賣家說出‘考慮考慮’四個字,之后再怎么砍價,都是白費勁”,不但告訴我們,還價要適可而止,別突破賣家的底線,也透露出馬未都為對方著想的善良。
這是一種行走于世的處世之道,與人方便,就是于己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