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報告描述原因:
外部燃料箱表面脫落的一塊泡沫材料擊中航天飛機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當航天飛機返回時,經過大氣層,產生劇烈摩擦使溫度高達攝氏1400度的空氣在沖入左機翼后融化了內部結構,致使機翼和機體融化,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宇航員飛船內活動還原:
從“哥倫比亞”號艙內警報響起,到宇航員生命結束只有約1分鐘時間。航天飛機翻滾著失去控制,宇航員威廉·麥庫爾按下數個按鍵,試圖控制航天飛機。其他大多數宇航員也按NASA既定程序操作。
此時,他們并不知道,噩運就要降臨,沒有花時間給自己做準備。3名宇航員沒有戴防護手套,1人沒在自己坐椅上,1人沒戴頭盔。數秒鐘后,“哥倫比亞”號乘員艙失壓。
壓力下降造成的缺氧讓宇航員死亡或昏迷,昏迷者隨后在飛機劇烈翻滾搖晃中受到致命撞擊致死。報告認為,宇航員即便有時間穿上防護衣物,在飛機失壓后給自己增壓,也只能多活一段時間,依舊不可能生還。
擴展資料:
哥倫比亞號上七名宇航員:
1、里克·哈茲班德(Rick Husband),男,45歲,昔日空軍中校,徳克薩斯人。1994成為宇航員,機長。
2、威廉姆·麥庫(William McCool),男,41歲,昔日海軍司令員,三個孩子的父親。1996年成為宇航員,機組成員。
3、麥克爾·安德森(Michael P. Anderson),男,43歲,出生于軍事家庭,1994年成為少數黑人宇航員之一,有效載荷指令長。
4、卡爾帕納·楚拉(Kalpana Chawla),女,41歲,上世紀80年代從印度移民到美國,于1994年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家。
5、大衛·布朗(David Brown),男,46歲,1996年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家。
6、勞瑞爾·克拉克(Laurel Clark),女,41歲,昔日海軍軍醫,1996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家。
7、伊蘭·拉蒙(Ilan Ramon),男,48歲,以色列空軍中校。1997年成為以色列首位宇航員,有效載荷專家 。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