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黑森林電影改編百老匯音樂劇《拜訪森林》(Into the Woods)。音樂劇作者詹姆斯·拉潘(James Lapine)和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也將參與改編。首演于1987年,第二年托尼獎上打扮《劇院魅影》,獲得最佳編劇、最佳詞曲兩項音樂劇最為核心的獎項。劇中匯集了格林童話中“杰克與豆莖”(Jack and the Beanstalk)、“灰姑娘”(Cinderella)、“小紅帽”(Little Red Riding Hood)、“長發姑娘”(Rapunzel)四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與角色,并套上諷刺劇的面紗而組成一個“成人童話故事”。 電影版是兩個演員。當然舞臺劇主要考慮的是可以少顧一個演員電影沒這個限制用了倆演員也沒什么,不過估計喜歡德普的還是會希望能多看點他的戲份吧...(雖然他的唱功一般,不過對wolf的演繹還是精彩)。 在劇場看的時候發現沒有多少劇情能讓觀眾大笑,其實熟悉原劇的人都知道這部劇在舞臺上笑點非常密集。其中的問題,除了砍了部分劇情和人物之外,更重要的是改編電影的時候對話的timing沒有掌握好,許多本來舞臺很好笑的臺詞放到電影里似乎因為停頓和語氣的問題變得不怎么好笑了。 魔法黑森林 豆瓣原劇深受觀眾歡迎并久演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后現代的解構手法,這其中的娛樂性在舞臺劇表演中可謂十分罕見。該劇不僅出乎意料的將四個廣為人知的童話故事串聯成為一出故事,而且為這幾個故事增添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戲謔色彩,以及獨屬于成人社會的思考內容,其中不乏少兒不宜的成分,比如:灰姑娘與王子之間的相遇其實充滿了兩者間心機叵測的算計和試探,而王子則在森林里面直接與面包師的妻子搞在了一起;老巫婆不愿意讓自己的長發女兒離開自己,并將其困在高塔,奈何女大不中留,還是被王子拐去了心,可到頭來卻在放逐的路上被巨人踩死;小紅帽一路蹦蹦跳跳的拜訪祖母,卻被大灰狼設計吞吃,但在吃與被吃之前,卻要接受一番刺激新鮮的云雨之歡;而兩個王子最后則奔赴了尋找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的渣男旅途。可以看到原劇中的內容,包括了對于男女兩性欲望的探討,青春期的性懵懂,父母與子女的交流以及社會的誘惑不安因素等一系列黑暗色彩的問題,這放在PG13等級的迪士尼電影中,故事刪裁不整是其次(比如長發公主的幸福結局),原著中最富有力度的諷刺內核蕩然無存才是最大的悲哀。 《魔法黑森林》對于童話的解構源于欲望二字,這種解構方式在現代迪士尼群魔亂舞的童話改編中,其實已經算不得多新鮮了。所以上述所說的種種被錯過的娛樂元素,與其說是邊角料,不如說是能讓本片煥發活力的靈丹妙藥。可惜的是,本片場景單一,畫面色彩單調貧乏,快刀斬亂麻的敘事節奏也著實會讓很多觀眾摸不著頭腦——我知道他們在干嘛,可是他們這么做有什么意義?造成這種不走心的另一個原因,則是《魔法黑森林》的歌曲唱段大多節奏散亂,曲調并不膾炙人口,傳唱度不高(你也可以說是不好聽),并不悅耳的原聲可以說是觀眾入戲的一大阻礙。由于預算和原劇特點的限制,本片也不能大規模的鋪陳歌舞場面,而導演幾乎把唱段一五一十搬上來的方法,也未見得電影手段的優勢性,所以本片的觀賞性較之其《芝加哥》來說也是大打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