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東漢·班固《漢書·枚乘傳》。??
釜底抽薪指把鍋底的柴火抽掉,使其無法加熱;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故事
枚乘(約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陰人,西漢時期辭賦家,與鄒陽并稱“鄒枚”,與司馬相如并稱“枚馬”,與賈誼并稱“枚賈”。枚乘早年擔(dān)任吳王劉濞的文學(xué)侍從,因在七國之亂前后曾兩次勸諫劉濞而顯名于世,后離開劉濞而成為梁王劉武的門客,于漢景帝時被任為弘農(nóng)郡都尉,在漢武帝劉徹即位后被以安車蒲輪征召,于入京途中逝世,享年約七十三歲。
枚乘曾經(jīng)做過吳王劉濞掌管詔策文書的郎中官。枚乘在劉濞發(fā)動七國叛亂前,曾上書諫阻他起兵,叛亂中,又勸諫他罷兵,吳王均不聽從。后來,吳王的叛亂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諫阻吳王劉濞叛亂的奏疏中,枚乘說:“有個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的腳印,但是他反倒倒退著走,這樣一來腳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顯。他不知道依傍著陰處停駐不動,就會沒有影子和腳印。要想不讓別人聽道,不如自己不說;要想不讓別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讓熱水變涼,假如一個人在燒火加熱,即使有一百個人從鍋里舀起開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滾而讓它變涼,也沒有用,還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從那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只在細(xì)枝末節(jié)處考慮,就根本沒有用處。”又說:“種植和養(yǎng)殖這樣的事情,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種養(yǎng)的對象變高變大,但它總有變高變大的時候;積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它的好處,但總有有用的時候;背棄信義和道理,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它的壞處,但總有讓您滅亡的時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變的道理啊。”吳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枚乘就離開他,去了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