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門”是玩紫砂壺的朋友經常聽到的一個詞,那么什么是泥門呢?
簡單說就是用來表示紫砂壺燒成后壺身泥料顆粒分布的致密度或者說松緊度的一個名詞,致密度低的叫泥門松,致密度高的叫泥門緊。具體來說與煉泥、明針及制壺手法都有關系。
對鑒別半全手壺來說看壺身內外泥門的松緊度是否一致,也是重要方法之一。
簡單來說,全手工壺是用竹拍子手工拍打成的身筒,所以壺身泥門的特征是外(表)緊內(部)松,即壺外表泥料顆粒分布是緊密的再加上后期施明針后就更緊密了,但內壁由于沒有用手用力壓的動作只是輕靠,所以全手壺的內壁顆粒分布相對松散,即泥門呈松散狀。
半手工壺由于身筒是用手或工具套在模具中用力搪出來的,壺體的內外表受力是一樣的,所以半手壺的內外表泥料顆粒分布的松緊度相差不多,即泥門都是偏緊的。
下面附圖作輔助解說,相信對壺友們會有一定的幫助。
(這是全手工壺的內壁圖,可以看出泥門比較松且靠近壺底處呈現明顯的褶皺狀。
(壺身干燥時,細辨靠近肩和底的內弧變折處有細小裂紋,手工拍打的弧彎折處有細小裂紋,手工拍打的壺身泥門外緊內松不均勻,燒制時收縮比不同會出現此現象。)
半手成型的壺為了掩飾內壁由手或工具搪的均勻平整的狀態,往往用竹片將內壁括成一道一道的來迷惑新人,仔細看這一道一道的是平行分布的有規則的與全手成型的那種不規則的松散和褶皺的表現完全不同,而且括得很高。)
(一看就是模具壓出來的,泥門內外均勻,即使用竹片在壺內刮出痕跡加以掩飾也能感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