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在文言文中的詞形變化和用法很多,我整理了一下,給樓主做參考吧. 做名詞用 “而”是象形字.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胡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胡子.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 作連接詞用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 表示并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 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4) 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8) 表因果關系 野芳發而(因而)幽香.——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作代詞用 (1) 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作助詞用 (1) 表示偏正關系,相當于“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后”、“來”、“往”連用,相當于“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上》 作語氣詞用 (1) 用于句中,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于句末,相當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作動詞用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