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貧富差距的根源;
在這些奇跡的背后,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政府投入了天量的基礎設施費用,本質上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但公共服務的任何改進,都要先以不動產升值的方式轉移給土地或房子的所有者。再加上前面說到的,中國是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那就是從全國老百姓收回來的錢是平均的,不像歐美直接稅為主的制度,可以針對性地向高收入群體收更多的稅。
這就產生一個問題,錢是比較平均地收回來的,但花出去的地方卻不能平均。像早期改革開放的深圳,以及后來西部大開發的重慶和成都,現在的國家中心城市,都是集中力量在某個地方重點打造,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世紀第一工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珠海因港珠澳大橋的利好(其一),主城區房價暴漲,目前三到四萬元每平方米,比一線城市廣州還貴,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不動產升值效果非常明顯。再加上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口不斷遷入,房價越高,賣地收入不斷提高,政府就有更多的錢投入到公共服務,房價因此更高,形成正反饋。
就這樣,僅靠投資不動產就能在一代人之內完成數代人都不敢夢想的巨額財富積累,成為過去十年“中國夢”的最好注腳。但與此同時,沒有機會投資城市不動產的居民,與早期投資不動產居民的貧富差距迅速拉開。擁有不動產的居民,即使不努力,財富也會自動增加;而沒有擁有不動產的居民,即使拼命工作,擁有不動產的機會也會越來越渺茫。像“打工十年都是在為房東交房租”,“賣掉北京一環的房子出國三十年賺的錢僅夠買回一套四環的房子”這類段子雖然搞笑,卻很能反映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