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可恥是我們中華傳統(tǒng)道德的一種定義,沒有法律意義,不具備約束力,只是道德意義上的約束。同時,吃飯點餐時的浪費,又涉及到權利和義務的問題,任何人沒有權利用行為去制止別人浪費,任何人也沒有義務一定不浪費。這就是道德道義。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浪費也是一種。每個人對浪費的定義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想一下,乞丐認為的浪費,貧困家庭認為的浪費,中產(chǎn)階級等等,標準都不一樣。但是我們在道德道義上對浪費是有標準的,就是那么多,這個數(shù)量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中。所以我發(fā)起倡議,珍惜糧食,減少浪費。繼續(xù)提倡愛惜糧食是一定的,有些人去飯館,點自己的菜,花自己的錢,浪費也是心甘情愿,還能促進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有這些心理的人一般是少數(shù),更多人是節(jié)約糧食的。這個浪費只要不是過度,不會很多人道德責怪,現(xiàn)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實在吃不下了扔掉也是應該的,吃不下硬吃這才是可恥的,舊社會觀念應該杜絕,吃撐了是會吃壞胃的,以后看病的錢比省糧食的錢高幾百倍,只要不是故意,不是過度浪費,是沒什么人批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