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晶基質和亮晶膠結物組成.顆粒與泥晶、亮晶的相對含量可以反映巖石形成環境的介質能量條件.顆粒多、亮晶多則介質能量高;顆粒少、泥晶多則介質能量低.亮晶膠結物形成環境應該是高能環境..各種結構和成因的灰巖經強烈重結晶作用或白云石化作用,常呈晶粒結構或殘余結構。按晶粒的絕對大小可分為:巨晶>2mm、極粗晶2-lmm、粗晶l-0.5mm、晶0.5-0.25mm、細晶0.25-0.1mm、極細晶0.1-0.0625mm,粉晶0.0625-0.031mm、微晶0.031-0.004mm、泥晶或隱晶<0.004mm(<4?m)等泥晶[1](micrite)又稱灰泥,是異化顆粒同時沉積充填于粒屑間的化學、物理、生物化學沉積作用形成的碳酸鹽沉積物,顆粒一般小于4微米.但也有人把化學沉淀及生物作用生成的灰泥稱為泥晶,而把機械破碎作用生成的灰泥稱作泥屑.碳酸鹽巖的晶粒結構,根據粒度劃分為礫晶、砂晶、粉晶和泥晶.亮晶方解石(sparrycalcite)簡稱亮晶(sparry),又稱淀晶(cumuluscrystal),是碳酸鹽巖結構組分之一,是直徑為0.01毫米(10微米)或更大的方解石晶粒.只作為異化顆粒的膠結物出現于碳酸鹽巖中.是異化顆粒下沉到水盆地底部以后,由碳酸鈣達過飽和的粒間水沉淀結晶而成的,故不單獨組成巖石.在薄片和手標本中亮晶都比較干凈、透明,常充填于粒間孔隙之中,不破壞顆粒邊界,并常圍繞顆粒呈兩個或三個世代結構.早期世代晶粒較細,由纖柱狀或馬牙狀晶體組成櫛殼邊;而晚期世代晶粒較粗,晶面較平直,常呈粒狀鑲嵌結構,充填于孔隙中心.亮晶粒徑大小決定于孔隙空間的大小和結晶速度.假亮晶(pseudospar)又稱重結晶方解石(recrystallizationcalcite),是由泥晶方解石重結晶而成的.在巖石中,這種晶體大小不一,分布不均,不具世代結構;常有泥晶方解石包裹體,并常破壞顆粒邊界,或與顆粒內的晶體呈銜接生長,形成次生交代邊;晶體自形程度差,常呈他形粒狀鑲嵌結構.按晶粒大小可分以下幾類:大于2毫米巨晶;2~0.5毫米粗晶;0.0.25毫米中晶;0.25~01毫米細晶;0.0.03毫米粉晶(或極細晶);0.03~0.005毫米微晶;小于0.005毫米泥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