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情即矯揉造作,即它沒有足夠支撐表面情感的內容。很多時候我們本來是有一些真情實感的,但是寫著寫著仿佛就被文字控制了,開始不停地往某個目標上靠攏,這種時候,我們就開始不說實話了。
所以要避免矯情,最根本的是寫作者要對自己誠實。不能因為某一句話聽起來煽情就盲目使用。文以載道,往小了說,文章至少需要達到的是反應內心真實的情感才對。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比如,英國文學家奧斯卡-王爾德,他是唯美主義的代表,他的理念就是“Art for art’s sake”,也就是為了“藝術而藝術”。他總是寫出一些表面看上去耐人尋味的句子,而深究之下其實無甚意義,有的人就會陷入思考的漩渦,以為他在說什么很有哲理的東西。其實這不過是他的行文風格罷了。然而即使是這樣,也是因為他有想要表達的東西。他的“為藝術而藝術”是不希望自己的文學作品被有心人利用。
而“情懷”這個詞,現在越來越具有貶義,人們往往會說某某某“賣情懷”。它一般指的是,以現在為比較對象的,對過去的一種又苦又甜的復雜情緒。所以“矯情”跟“情懷”這兩個詞不是同個層面上的東西。泛情處處都有,“賣情懷”就是其中一種。如今國內的電影市場就充斥著“賣情懷”的影片,究其原因不過是有些人想從一代人的共同記憶里撈點便宜,少花點力氣罷了。而觀眾越來越來能夠分辨這樣的東西。因為閱讀或者體驗是不會騙人的,你到底是否具有真情實感,一個好的讀者或觀眾看過之后就能夠感覺出來。(李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