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成就
中國航天成就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于內蒙古中部地區。
導讀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于內蒙古中部地區。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于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并在飛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后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國一樣,我國的航天事業也是從研制導彈開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恩來總理組織制定了包括火箭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1956年2月,剛從海外歸來的錢學森博士提出發展導彈技術的建議。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專家和100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組成了一支科研隊伍,在簡陋而又艱苦的高峰。 1956年10月8日,在聶榮臻元帥的直接領導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國科技人員和工人開始利用蘇聯的援助,通過仿制學習自行設計的本領。 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 1962年3月21日,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和研制的中近程導彈首次發射失敗。然而,航天技術發展道路上這第一次重大挫折卻并未使科技人員氣餒。 1964年6月29日,我國獨立研制的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它標志著中國戰略導彈發展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此后,我國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捷報頻傳:1966年,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遠程導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1971年遠程導彈飛行試驗基本成功。這一切為我國地地戰略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80年代以來,我國遠程戰略導彈全程試驗和水下潛艇發射固體戰略導彈相繼成功,表明中國已經掌握了有效的核反擊能力,提高了國防現代化水平。同時,各種戰術導彈研制也獲得重大進展。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5年,在我國地地導彈取得一定發展的基礎上,開始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起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收到了衛星從太空傳回地面的《東方紅》清晰的樂曲聲,表明衛星上天后實現了“抓得住、測得準、看得見、聽得著”的要求。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航天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l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軌道上運行3天后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表明我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掌握衛星回收技術。迄今我國共成功地發射17顆返回式衛星,其中有16顆均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兩顆風云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先后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制和成功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43年來,我國共成功發射40顆不同類型的國產人造衛星,包括科學試驗、國土普查、通信廣播、氣象觀測等多種應用衛星,獲得的遙感資料對國土普查、土地測量、地震預報、礦產資源勘探、農林水利開發、鐵路航道選址、海洋研究、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長征火箭”萬里長征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邁出了長征系列火箭“長征”路上的第一步。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支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 1975年,我國開始研制新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其中,研制火箭第三級的液氫液氧發動機成為“長征三號”的關鍵。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成功,通信廣播和電視傳輸效果良好。與此同時,我國開展了使用覺規燃料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的研制。 1990年4月7日,我國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美制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使我國以無可爭辯的實力躋身于國際商務發射市場。 1992年8月14日和1994年8月28日,“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先后把兩顆美制“澳星”發射入軌。由于征服了火箭捆綁技術的難題,使得火箭的推力更大。 “長征三號乙”是中國目前長征系列火箭中最先進、推力最大的火箭。無論其高度,還是其運載能力,都躍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它在1996年2月15日發射國際通信衛星708時,首飛出師不利,使中國對外發射陷入了困境。 1997年8月20日“長三乙”火箭成功地把亞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衛星——菲律賓的馬部海衛星托舉到預先設定的軌道上。這次發射,對于啟動中國沉寂了一年半的對外發射服務市場具有起死回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個月后,10月17日,“長三乙”火箭將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發射升空。 1998年3月26日,“長二丙改”火箭將銥星通信風的51號和61號兩顆衛星安然送入遠地點高度為628升米的軌道,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第50次發射告捷。 1998年7月18日,“長三乙”火箭再展雄風,又將法國宇航公司為主承制的鑫諾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送上預定軌道。 至此,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為國際用戶成功地完成了20次發射和5次搭載任務,把24顆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占據了7%和9%的市場份額。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丙改、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和長征四號9種型號的運載火箭。
中國航天成就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于內蒙古中部地區。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