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深藍是你的天堂 ——評《海洋天堂》許多年以來的文藝創作之中,父愛始終以博大、深沉而深深植根于人們心中。甚至于在多數人心中,父愛的地位一直略低于母愛的細膩、溫柔所筑成的高度。而當《海洋天堂》這部作品向世人播出后,也許會顛覆“父愛如山”的這個形象,反而體現出有一種父愛如海水細膩、博大,消于無形卻隨處可見。全片伴隨著桂綸鎂獨有的嗓音所唱出的曲調開始,當鏡頭從海洋的仰拍慢慢變為平視,當父親的一聲“跳吧,大福”,帶著身旁這個面帶微笑的男孩跳入碧綠的大海時,的確,劇情一開始就讓人看的百思不得其解。可隨著劇情的發展,謎底卻又十分殘酷——兒子因為孤獨癥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許正如他父親所說的他本是條魚,投錯胎成了人,而那令他無比熱愛的海洋正他的世界形象化的體現。可另一個答案卻是,父親得了肝癌晚期,面臨對著只有半年的生命,他痛苦無奈的選擇帶著即將無人照料的兒子投海自殺。可父親沒有想到,大福水性極好最終兩人活了下來。“這個世界沒有讓你去死,必然有讓你活下來的理由。”帶著這個信念,父親四處奔波,希望求得一個讓兒子存活的棲身之地,在換來太多推諉借口之后,終于有家不知可以存活多久的民營機構收留了大福。面對著有了歸宿的大福,父親仍不甘心,忍著病痛教兒子拖地、坐公車、煮雞蛋、付錢、開門……都說孤獨癥的孩子沒有情感,就如面對著父親的墳墓,大福依舊是病態地晃動著手指,仿佛說著再見,又去墳邊拍著小花,仿佛一切與他無關。可之后,父親千叮萬囑的事情他都一件一件都復制了出來,就像一個大男孩一樣的生活,甚至連那只總放錯的狗也放對了位置。影片有一半的場景都是在海洋館里,那個充滿著冷色調的海洋館讓本來就以灰暗色調為主打的影片顯得凄泠。而這里卻是大福的樂園,這里有數不清的魚兒陪他暢游。也許,孤獨癥的孩子會有異于常人的特長,而能在水中無憂無慮地游嘻也許就是上天賦予大福的一份愛。而全片中唯一的暖色便是馬戲團女孩帶來的,五顏六色的服裝和頭發、紅紅的圓鼻子,就像灰暗生活中的一絲希望。都說孤獨癥的孩子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外界是沒有感知的,但觀眾都能看出,大福是喜歡鈴兒的,他拿自己最愛的雞蛋給他吃,在家里用雞蛋學鈴兒玩的雜技,聽鈴兒說她的奶奶在天邊就天真地拍手,發現馬戲團搬走后的失落以及盯著公用電話時的滿眼悲傷,甚至呆坐在海洋館里不愿游泳。鈴兒也許是他這輩子唯一動心的女孩了吧,可是猶如游牧民族的馬戲團讓鈴兒只能是他生命中的過客,就像是那次大福在水中游泳兒鈴兒隔著玻璃看著他一樣,就像鈴兒在飛馳的車上看著兩張僅存的合照一樣,照片上兩人畫著夸張的妝,就仿佛告訴他們終會忘記彼此的面容,就算曾有交集,無形的距離也會讓兩人越隔越遠。同樣的是,大福也許是鈴兒這輩子最純潔的一場愛情吧。全片下來,必須承認,大福是無比幸運的,有深深記掛著他、細致周到地照顧了他二十一年的父親,有為他尋找棲身之地的老院長,有待他如兒子般的阿姨,有讓他動過心的鈴兒,有可以讓他盡情游泳的海洋館。導演用一個充斥著悲情氣息的經歷講述了一個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動至深的故事。全片中多次模糊鏡頭的處理讓觀眾真切地感受父親生命的垂危無力,,用好幾次的仰拍展現著這種父愛的偉大,又用好幾次的俯拍表現了孤獨癥患者的弱小,更加凸顯了父親對兒子細膩長久的關愛。其實,看完整部影片,觀眾會更多的會想,像大福這樣的孩子不知有多少,而像大福這樣幸運的又有幾個?他們的父母也會有如大福母親的選擇解脫自己,也會有如劇中父親那樣含辛茹苦默默一生的。可當父母離去后他們會怎樣呢?或被人收養,或去往福利機構,或流浪街頭,或被人拐騙利用,或悄然消失……拍攝者用一個完美的結局給整個社會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疑問——社會弱勢群體終歸何處?在影片的結尾,那個公用電話又響了,里面傳出大海的聲音——有海鷗的叫聲,有浪花拍打著海岸的聲音,有海水一層層涌動的節奏。沒有人說話,會是鈴兒打的嗎?不,應該是父親,因為父親在天堂,在海洋天堂。 【是我的一篇博客、不過是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