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7/wz/18419493352.jpg)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問題及溝通技巧(供你參考) [摘要]由于商業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樣化程度在商務活動中與日俱增。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都要跨越文化界溝進行團隊合作。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其所處地理環境不同,歷史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因此文化差異不僅會影響到談判雙方對各種言行舉止的運用和解釋,而且會影響談判者的思考方式和各自的價值觀念,并且會下意識地把這些概念帶到談判桌面上來,致使談判復雜化。由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應該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與技巧。 [關鍵詞]國際商務談判跨文化問題溝通技巧 一、引言 國際商務談判活動是人際間直接的溝通形式,其成效與談判者的綜合素質和信息解讀的保真程度有關。談判者很可能來自非常不同的文化,亞文化的環境,面對陌生人自然會保持高度的戒心。由于文化方面的差異,容易造成并加深誤解,增加談判的難度。溝通中的誤解和曲解是難以避免的,問題是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的文化觀念來判斷對方的利益和行為,則難以達到平息紛爭,實現合作的目標。文化是多元性的,交融的,超越了國界。談判者個人可能受 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并且在談判風格中體現出來。 二、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問題 不同的國家存在著文化的不同點,國際商務談判中存在的跨文化問題主要通過語言、禮儀、禁忌與宗教信仰、談判風格體現出來。 1.語言 國際商務談判大多用英語進行,而談判雙方的母語往往又不都是英語,這就增加了交流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盡量用簡單、清楚、明確的英語,不要用易引起誤會的多義詞、雙關語、俚語、成語。也不要用易引起對方反感的詞句,如:“to tell you the truth”,“I’ll be honest with you…”,“I will domy best .”“It’s none of my business but …”。這些詞語帶有不信任色彩,會使對方擔心,從而不愿積極與我們合作。跨文化交流的一個嚴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觀地認為對方一定會按照我們的意愿,我們的習慣去理解我們的發言,或從對方的發言中我們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對方想表達的意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有家美國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進行商務談判。在談判中,美國人很高興地發現,每當他提出一個意見時,對方就點頭說:“yes”,他以為這次談判特別順利。直到他要求簽合同時才震驚地發現日本人說的“yes”是表示禮貌的“I hear you”的“yes”,不是“I agree with you ”的“yes”。實際上,“yes”這個詞的意思是非常豐富的,除了以上兩種以外,還有“I understand the question ”的“yes”和“I’ll considerate”的“yes”。“no”的表達方式也很復雜。有些文化的價值觀反對正面沖突,因此人們一般不直接說“no”,而用一些模糊的詞句表示拒絕。例如,巴西人用“somewhat difficult”代替“impossible”,沒有經驗的談判者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會浪費時間,延緩談判進程。因此,我們必須盡量了解對方的文化,對方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無誤地傳遞和接受信息。 為了避免誤會,我們可用釋義法確保溝通順利進行。釋義法就是用自己的話把對方的話解釋一遍,并詢句對方我們的理解是否正確,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加深對方對這個問題的印象。 2.禮儀 國際商務談判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人們之間的交往要符合一定的禮儀規范。在商業談判中,懂的必要的禮節與禮儀,是談判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如果違反禮儀規范,不僅會影響雙方融洽關系的形成,而且還會影響對方對自己在修養、身份、能力等方面的評價,甚至影響談判的成效。當與外國人進行商務談判時,由于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因此,各自的民族文化、習俗以及禮儀等差別比較懸殊。 禮儀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溝通人們之間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嚴,增強人們的尊嚴感;其次,它有助于發展我國人民同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的友誼。在涉外交往中,遵守國際慣例和一定的禮節,有利于我國的對外開放,有利于展現中國禮儀之邦的風貌;最后,健康、必要的禮儀可以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廣交朋友,避免隔閡和怨恨。如果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彬彬有禮,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誠懇、謙恭、和善,就必定受到人們的尊重。 國際社交場合,服裝大致分為禮服和便裝。正式的、隆重的、嚴肅的場合著深色禮服(燕尾服或西裝),一般場合則可著便裝。目前,除個別國家在某些場合另有規定(如典禮活動,禁止婦女穿長褲或超短裙)外,穿著趨于簡化。 在涉外交往中任何服裝都應做到清潔、整齊、挺直。上衣應熨平整,下裝熨出褲線。衣領、袖口要干凈,皮鞋應上油擦亮。穿中出裝要扣好領扣、領鉤、褲扣。穿長袖襯衣要將前后擺塞在褲內,袖口不要卷起,長褲褲筒也不允許卷起。兩扣西跟上衣若系扣子,可系上邊一個,若是一扣或多扣西服上衣。均應扣全。男同志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應穿短褲參加涉外活動。女同志夏天可光腳穿涼鞋,穿襪子時,襪口不要露在衣、裙之外。 在交際場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紹和會面時握手,握手也有先后順序,應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者見面先問候,待對方伸出手后再握。多人同時握手,切忌交叉進行,應等別人握手完畢后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時應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 涉外交往中,在與外商談話時表情要自然,語言和氣親切,表達得體。談話時可適當做些手勢,但動作不要過大,更不要手舞足蹈,用手指點人。談話時的距離要適中,太遠太近均不適合,不要拖拖拉拉、拍拍打打。 參加別人談話要先打招呼,別人在個別談話時,不要湊前旁聽;有事需與某人談話,可待別人談完;有人主動與自己說話,應樂于交談;發現有人欲與自己談話,可主動詢問;第三者參與談話,應以握手、點頭或微笑表示歡迎;若談話中有急事需離開,應向對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3.禁忌與宗教信仰 在對外活動包括涉外商務活動中,禁忌是不得不考慮的事項,特別是東亞、南亞、中亞、北非這些宗教盛行的地區。了解一些國家的風土人情、習慣禁忌,對于與對方交流,準備把握對方的談判思路,及時完成談判任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日本人 日本人的談吐舉止都要受到嚴格的禮儀約束,稱呼他人使用“先生”、“夫人”、“小姐”等,不能直稱其名。而且鞠躬是很重要的禮節,與日本人交換名片時,要向日方談判班子的每一位成員遞送名片,不能遺漏,日本人不喜歡有狐貍圖案的禮品,他們把狐貍視為貪婪的象征。日本人忌諱“4”與“9”兩個數字,因為日文中“四”與“死”發音相同,“九”與“苦”發音相同。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比較復雜,按日本的傳統,多數人信奉佛教和本國特有的神道教。 (2)美國人 美國人在飲食上一般沒什么禁忌,除各種動物內臟之外,忌13日和星期五。對菜肴要求量少質高,用餐省時快速。美國人不喜歡談個人私事,特別尊重個人隱私權。與美國人談論無論在何種場合,必須說話謹慎,因為他認為你說話的是算數的。 在美國人口中,30%信奉基督教,20%信奉天主教。美國人過的宗教節日主要是圣誕節和復活節。此外,他們還過感恩節。很多美國人在感恩節時回家團聚。節日期間舉行各種體育競賽和文娛活動,晚上圍著壁爐談天說地,共享歡樂。 3)東南亞人 新加坡人喜歡紅、綠、藍色,視黑色為不吉利;在商品上不能用如來佛的形象,禁止使用宗教用語。 印度視牛為神圣的動物,視孔雀為祥瑞,并將其視國鳥,喜歡紅、黃、藍、紫等鮮艷的色彩,不歡迎黑色和白色。 東南亞國家習俗、忌諱特別多。一般談判時,不允許蹺二郎腿。如果談判者無意之中將鞋底朝向對方,則談判宣告失敗。 東南亞人崇奉佛教文化,很多特征與中華民族相通,這得自于當地華人甚多這因素。 (4)阿拉伯人 最好不要對阿拉伯人的私生活表示好奇。盡管阿拉伯人熱情好客,但因阿拉伯人所信仰的伊斯蘭教規矩很嚴,他們的日常生活明顯的帶有宗教色彩,稍有不慎,就會傷害他們的宗教感情。通常而言,這是一個話題的禁區。 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有很多規矩,因此,初次與阿拉伯人談判的人必須特別注意,要尊重他們的信仰。不尊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其后果將是不可想象的。 4.談判風格 全球的經理人們能夠通過研究談判行為的差異來使自己從中受益,幫助他們了解談判進程中正在發生什么事情。以巴西為例,她是那種自然、熱情且充滿活力的風格。巴西人健談并特別喜歡說“不”——在半小時內可使用40多次,而美國人則使用4.7次,日本僅使用1.9次。巴西與美、日更為明顯的不同是他們更習慣使用較隨意的合同。 在談判中,當日本人不敢用眼光與對手直視或在面臨嚴峻形勢下仍保持微笑時,日本文化的彬彬有禮和情緒掩飾常使美國人不知所措。重要的是美國人還應了解對于日本人來講什么是禮貌而什么是冒犯。美國人必須避免夸張、隨意等諸如此類的行為和身體接觸,因為日本人重視謙遜。基于一貫的傳統文化日本人還注重維持和諧,他們寧可推托甚至離開房間也不愿意直接給予對方一個否定的回答。日本文化的根本是關心整個團體的利益,任何影響了一個人或一小部分人的事件都同樣會影響其他人。因此,日本人決策時十分謹慎以便考慮其長期效果,他們進行客觀的分析并注意對方的反應。 北美談判者認為談判應該是實事求是的。他們的事實傾向基于自己所相信的客觀信息,并在對方也會合乎邏輯地進行理解的前提下向其傳遞該信息。阿拉伯談判者的感情傾向基于自身的主觀感情和感受;而俄羅斯談判者的公理傾向則是基于其所在社會中普遍認同的理想信念。俄羅斯人是強硬的談判者,他們通過不停的爭論和拖延使西方談判者沮喪并使談判陷入僵局。這是因為俄羅斯人對時間概念的理解不同于西方人。俄羅斯人不認同西方人所信仰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俄羅斯人是很沉得住氣、堅決固執的談判者。他們會努力去最大限度地減少自己的微笑及其它表情以顯示一個平靜的外表。 與俄羅斯人相反,阿拉伯人喜歡成為長期的合作伙伴,因而更易于做出讓步。與西方人相比,阿拉伯人對時限不夠重視并經常缺少足夠的權威去完成一項交易。 對成功談判者進行比較是很有用途的。例如印度談判者,他們謙遜、耐心、尊重他人,與總是堅持強硬立場的美國談判者相比印度談判者更容易妥協。阿拉伯談判者與他國談判者相比一個很重要的不同是他們把自己置于中立地位,不認為自己屬于任何一方,因此相互之間極少發生直接對抗。成功的瑞典談判者是保守和謹慎的人,他們依據事實和詳細的信息處理問題。意大利談判者是精力充沛、富于表現的人,但與瑞典談判者相比他們缺乏坦率。 三、國際商務談判的溝通技巧 1.在干中學,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參與和來自各國的生意人交往的機會,包括社交活動 跨國經貿活動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交易雙方都很注重降低交易成本。與國內貿易相比,大家在國際貿易中更加愿意與熟人做交易,因此一旦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來自溝通障礙的風險就會顯著降低,生意成功的概率也就大幅度提高。除了在專業院校學習外,向多年從事對外貿易的業內人士學習是一條捷徑。如果對外貿易的數額較高,則有必要抽出時間系統地了解貿易伙伴國的文化、語言和習俗等。 2.參加一些跨文化的培訓 一些國際知名商學院等機構有國際溝通和商務談判的課程培訓。除了系統介紹有關知識外,學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參與者能夠接觸彼此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增進相互的了解。還可以向專業談判方面的咨詢公司求助,提高跨文化談判的效率。 3.區分談判者個性和其他非文化因素的影響 在交往中過度強調文化的差異反而有可能冒犯對方,被認為是不懂得國際慣例的生手。人們的行為還受到一些非文化因素的影響,如法律和知識。在實際交往過程中應對此加以區分,以免誤解對方。 4.以積極和開放的心態吸收外國文化中有益的內容,為自己所用 每個國家的文化形成都具有其特定的社會范圍,仔細分析各種文化的成分并兼收并蓄,將及其有利于拓展的商務交往(潘肖玨、謝承志,2000:398)。 四、結論 各種文化均有其特殊的適用范疇,群體決策和個體決策各有長短。全部合并各種文化的精髓并不切實際,每個人應尋找到適合自己秉性的文化或亞文化。同時,針對另一方談判者,要熟悉和尊重他們的文化和習慣。在跨文化溝通中,很多人都傾向于認為對方也用自己同樣的方式進行思維。正是這種錯誤的認識,常使跨文化商務談判難以順利進行。因為一席話或一篇文章,在甲種文化中認為符合邏輯的,在乙種文化的人看來不那么符合邏輯。因此,談判前收集有關情報(信息和資料),才能采用相應的談判策略、方法,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談判方案和計劃。總之,跨國談判的背景下,掌握一些異域文化架起了商務交往中溝通和理解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白遠:國際商務談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丁衡祁張靜:商務談判英語[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3]方其主:商務談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甘長銀:國際商務談判語言研究[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5](美)Jeffrey Edmund Curry:國際商務談判[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呂維霞劉彥波:現代商務禮儀[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 [7]李健李腸:商務溝通[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8]潘肖玨謝承志:商務談判與溝通技巧[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9]周忠興:商務談判原理與技巧[M].南京: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10] http://info.qinghuaonline.com/info/info_4_arc61578.htm [11] http://info.biz.hc360.com/2007/02/06083156315.shtml [12] http://blog.e23.cn/user1/3161/archives/2006/3387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