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 寓言
蘇武牧羊 寓言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毛盡落。(選自《漢書·蘇武傳》)。編輯本段注釋;
導讀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毛盡落。(選自《漢書·蘇武傳》)。編輯本段注釋;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7/wz/18419417152.jpg)
古文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毛盡落。(選自《漢書·蘇武傳》)編輯本段注釋 ①律:指衛律,漢人,投降匈奴,單于封為丁靈王,是單于的重臣。 ②脅:脅迫(他投降) ③白:稟報。又,《童區寄傳》:“虛吏白州,州白大府。”又,《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④降之:讓蘇武投降。降,作使動用。 ⑤幽:囚,禁閉 ⑥窖:地穴 ⑦絕不飲食(sì):不給吃的喝的 ⑧雨:下,名詞作動詞。 ⑨嚙(niè):吃,嚼 ⑩北海: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 (11)羝(dī):公羊 (12)羝乳:公羊生小羊 (13)廩食不至:公家不給他供應食物 (14)去:藏。 (15)草實:野生的果實 (16)仗漢節牧羊:拄著代表漢廷的節杖放羊編輯本段譯文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產了小羊才準許蘇武回國。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著、醒著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編輯本段闡發與應用 1.“并”與"俱".它們作“一起”,“共同”解時,意義相同。如上文中的“與氈毛并咽之”。又,“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隆中對》)“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又,“君與俱來。”(《隆中對》)“遂與之俱出。”(《游褒禪山記》)但它們另有不同的用法,“并”還可作“合并”,“兼并”,“并列”用,如“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并力逆操”(《赤壁之戰》)“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赤壁之戰》)“方夜中,生人與死者并踵頂而臥”(《獄中雜記》)至于“俱”,常作“都”,“全”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有志者不屈節,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扣留,前后長達19年。無論利誘還是威脅,他始終不屈,真正做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什么力量支持著他呢?是高尚的志向,是報效漢朝的信念。史書上說,出使時有100多人,回來時只有9人,而他“”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中華歷史上有志者不屈節的例子很多,南宋名將文天祥被俘后,元人誘以高官厚祿,但他愿以死報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方志敏被俘后,不屈不撓,高歌赴刑場。20世紀80年代印尼曾發現一樁“奇跡”:抗日戰爭時,有個華裔士兵,因不肯投向日寇,獨自逃進深山老林,穴居山洞,與野獸為伍,經過40多年后才被當地老百姓發現。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因為有志氣而不肯屈節,令人敬佩。
蘇武牧羊 寓言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毛盡落。(選自《漢書·蘇武傳》)。編輯本段注釋;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