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河北省,是一個地級市,不屬于其他市管轄。
廊坊市,河北省地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東,北臨京都,東與津門交界,南接滄州,西和古城保定毗連,地處京津兩大城市之間,環渤海腹地,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連京津之廊、環渤海之坊”等美譽。
1989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為省轄地級市,截至2019年4月,廊坊市轄廣陽、安次兩個區,三河、霸州兩個縣級市,大廠、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六個縣,幅員面積6429平方公里,主城區面積54平方公里。
廊坊名人輩出,涌現出西晉文學家張華、唐代大詩人王之煥、“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北宋名相呂端、宋代大文學家蘇洵、元代名相史天澤、明代農民起義領袖劉六、劉七等,聞名中外的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著名的京韻大鼓“白派”創始人白云鵬等一大批優秀代表人物都在廊坊的大地上留下了足跡。
高亢粗獷的燕山大板始創于三河,古樸純正的西河大鼓始創于文安,婉轉蒼勁的京韻大鼓始創于安次,屈家營音樂被譽為中國民間音樂的瑰寶。廊坊是龍鳳文化發祥地之一,有眾多關于龍鳳文化的民間故事,傳說歌謠和民風民俗,2011年8月廊坊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龍鳳文化之鄉”。
擴展資料
十八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并在此設站,之后才漸成集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
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1948年12月13日廊坊解放,當時城區面積僅0.5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人。共8條街道(4條主街與4條背街),全部為土路,且較狹窄,全長不足3000米。城區僅有房屋3000余間,建筑面積約3.6萬平方米。1949年初廊坊設鎮,隸屬安次縣。
1950年安次縣政府遷駐廊坊。1958年全國農村以社代鄉,廊坊鎮遂并入廊坊公社。1965年又重新恢復廊坊鎮建制。1969年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遷址廊坊。
1975年,將廊坊公社劃歸廊坊鎮。1982年3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廊坊鎮改為廊坊市(地轄),1983年安次縣并入廊坊市。1989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廊坊地區改為省轄地級市,原廊坊市改為安次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廊坊
參考資料來源:廊坊市人民政府-城市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