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慶奉節縣屬于哪個區
奉節縣隸屬重慶市,是重慶市的東大門,位于長江三峽庫區腹心。歷史上奉節被稱為“控帶二川,限隔五溪,據荊楚之上游,為巴蜀之喉吭”、“西南四道之咽喉,吳楚萬里之襟帶”。
奉節縣東鄰巫山縣,南接湖北省恩施市,西連云陽縣,北接巫溪縣。至2019年底,戶籍人口106.63萬人,常住人口74.04萬人,轄29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管委會,314個村,76個社區,幅員面積4098平方公里。
二、歷史沿革
奉節歷史悠久,在6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6000多年前,境內人民就與三峽地區、鄂西南和湘北地區人民一起共同創造出聞名全國的大溪文化。奉節據荊楚上游,控巴蜀東門,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漢代起至20世紀初,奉節為巴東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關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一直為蜀東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夏商時,今奉節為所謂荊、梁2州之域。奉節古稱魚復,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秦于巴國之地置巴郡,魚復縣隨巴郡同置。東漢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據蜀稱帝,在瞿塘峽側山頭筑白帝城。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夷陵之戰后敗退白帝城,改魚復為永安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恢復魚復縣名。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魚復為人復。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改人復為奉節。明末清初,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多次轉戰夔州,張獻忠死后,起義軍余部組成“夔東十三家”,與清軍大戰于川東。戰亂延續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饑饉、病疫,出現“村不見一舍,路不見一人”的荒涼景象。清康熙年間,采取輕徭薄賦、免其編審、永不加賦等措施招民墾荒,外省貧民紛紛遷移入川,奉節人口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至嘉慶元年(1796年),奉節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這就是奉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而現今大多數奉節人溯祖尋源都是外省移民的后代。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寧縣(今巫溪縣)并入奉節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設置大寧縣。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奉節縣人民響應辛亥革命,宣布獨立。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四川實行行政督察區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區署設在奉節,后改設在萬縣。
1949年12月3日,奉節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節縣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節屬四川省萬縣專區,1968年屬萬縣地區,1992年屬萬縣市。1997年3月隨萬縣市隸重慶市,后直屬重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