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7/wz/18420535352.jpg)
1低溫影響玉米生長的表現癥狀 (1)若玉米播種至出苗遇到低溫,會出現出苗推遲,苗弱、瘦小,感染病害幾率大,種子發芽率、發芽勢降低等現象,且對玉米功能葉片的生長有阻礙作用。 (2)四展葉期遇有低溫,植株表現為明顯矮小、生長延緩、光合作用增強、玉米功能葉片的有效葉面積顯著降低。 (3)四展葉期至吐絲期遇低溫,持續時間較長,株高、莖稈、葉面積及單株干物質重量都會受到影響。 (4)吐絲至成熟期遇低溫,會造成有效積溫不夠,使玉米成熟期延遲。 (5)灌漿期遇低溫,會使玉米干物質積累速率減緩,灌漿速度下降,造成癟粒減產。 2低溫影響玉米生長的原因分析 (1)苗期低溫降低了光合作用強度,影響植株生長。低溫下玉米仍有一定的低溫后效作用,但功能葉片生長受到抑制,影響了植株總的有效葉面積,導致光合生產率下降。播種至出苗期需有效積溫為79.4℃,生物學底限為9.3℃。出苗天數隨溫度增高而縮短。平均氣溫15℃,需15~20d。平均氣溫12.8~16.8℃,產量最高,高于或低于此溫度都會減產。均溫低于10℃光合生產率明顯下降。生產上播種至出苗平均氣溫每升高或降低1℃,產量就會增加或減少159kg/hm2。 (2)出苗至吐絲期為玉米生長發育的旺盛階段,尤其進入拔節期后,溫度升高則生長發育加快,有利于株高、莖粗、葉面積和單位干物質重量的增加。平均氣溫低于23.9℃時,玉米產量受到影響;低于23.0℃時,造成減產。 (3)吐絲至成熟期是產量形成的重要時期,仍需要較高溫度。從開始吐絲至吐絲后13d是籽粒緩慢增重時期,吐絲后14~45d是籽粒快速增重階段,灌漿速度直線上升,46d后至成熟又轉到籽粒緩慢增重階段。此間平均氣溫每升高或降低1℃,則生產量可增加或減少1 149kg/hm2。吐絲至成熟期間氣溫的變化,尤其氣溫偏低對產量的影響比播種至出苗期大。 3 解決措施 (1)品種選擇。玉米品種間耐低溫差異很大,因此應選用適合當地的耐低溫高產優質玉米良種。 (2)確定播種期。嚴格根據氣候區劃科學確定播種期,適期晚播,使各生育階段溫度指標得到滿足。如播種期至出苗期氣溫最好為12.8~16.8℃,不要低于10.0℃;出苗期至吐絲期平均氣溫高于24℃為宜,不要低于23℃;吐絲至成熟期需要較高的溫度,以利于光合作用進行,尤其灌溉后期氣溫偏高、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干物質積累;籽粒形成至灌漿期處于7月,氣溫高于23℃,需積溫300℃,一般都能滿足。吐絲后13~45d進入快速增長階段,需積溫1 000℃,氣溫20℃能順利完成。播種較晚的(一般6月以后播種),進入籽粒快速增長階段,平均氣溫低于20℃或更低,積溫僅910℃,不能滿足灌漿成熟需要。因此,必須確定當地能滿足玉米生育后期對溫度需要的播種期,盡量做到適期晚播。 (3)施肥。苗期施用磷肥能改善玉米生長環境,對緩減低溫冷害有一定效果。也可用禾欣液肥對水拌種,可提高抗寒力,還可用生物鉀肥對水拌種,稍加陰干后播種,以增強抗逆力。 (4)種植方式。必要時可選用育苗移栽。 (5)地膜覆蓋。常見形式有玉米平作寬幅覆膜、玉米壟作窄幅覆膜、帶田套種一膜兩用、正方形窩播覆膜、拱棚加地膜兩段覆膜、玉米覆膜育苗移栽等。玉米覆膜栽培技術要點:一是精細整地。北方應在秋季整地、施肥、耙磨、鎮壓,早春頂凌耙磨、起壟作畦。有灌溉條件的,應在秋冬季灌好底墑水,適時鎮壓、耙耱,防止失墑,達到畦平土細、上虛下實;二是選用良種。選擇比當地玉米生長期長10d左右的品種,玉米采用地膜覆蓋以后,爭取達到250~300℃的有效積溫。三是合理密植。可采用寬窄行或大、小壟種植法,即大行距80cm、小行距25cm,用70~75cm寬的薄膜覆蓋2行玉米,兩邊壓入薄膜10cm,用膜7.5kg/hm2,密度可比露地玉米增加10%~15%左右。四是早播早覆膜。播種時間一般比露地早10~15d,播后先在壟兩邊各開1條溝,溝深5cm,把塑料膜緊貼地面,松緊適宜,膜邊壓土嚴實,使膜的采光面在35cm以上。草害嚴重的,播種后用拉索100g或西瑪津150g,對水于壟面噴霧,噴后再覆膜。五是推廣機械覆膜。六是揭膜放苗。覆膜玉米經10~15d出苗,在幼苗第1片葉展開后及時破膜放苗,放苗過遲,容易在封孔時壓住玉米植株或灼傷葉片。破膜放苗最好選擇晴天下午,可使幼苗得到鍛煉。放苗時用小刀或竹片破12cm小孔,放出幼苗,然后用細濕土沿幼苗莖基部把間隙封嚴,防止進入冷空氣,保持膜內溫濕度。日均氣溫升至25℃以上后,應除去塑料膜,以便管理。提倡使用光降解膜和生物降解膜,以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