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游戲是主流愛好,劇本殺、理財也是。
年輕人對音樂的愛好,有明顯的垂直偏向。根據由你音樂研究院2020年的數據,與流行音樂相比,搖滾、民謠的主力聽眾是23-30歲年輕人,說唱和R&B則擁有更多22歲及以下聽眾。小眾音樂收納越來越多年輕群體,與說唱類節目及《樂隊的夏天》等熱門綜藝節目近年的熱播不無關系。
而將這些描述詞簡單歸類攤開來,我們能看到年輕人興趣愛好廣袤的邊界。
除了運動、看書、音樂、攝影、繪畫、跳舞這類常規定義的興趣愛好,也有潮玩、劇本殺/密室逃脫、咖啡/茶藝、養動物/植物等不那么傳統的項目。
還有人把理財、購物等實用技能也納入自己興趣愛好的范疇,認為自己投入了相當的熱愛。
這透露出,部分年輕人中出現“興趣實用化”的趨勢。傳統印象里,與興趣相關的項目偏向文化娛樂,因為能陶冶情操、令人精神愉悅。
如今,生活技能的實用價值同樣讓年輕人獲得滿足感,于是被發展成為興趣,不斷投入精進。對于這些年輕人,成為“年化20%理財能手”或“購物節不錯過一根羊毛的專家”,一樣暢快。
興趣啟蒙多來自社交網絡、影視劇綜和現實生活
年輕人被啟發出興趣愛好的契機,主要來源于社交網絡、影視劇綜及其他、現實生活和身邊的朋友,分別代表如今年輕人要處理的重要關系:互聯網平行時空、娛樂生活、現實環境、附近。
年紀越小,興趣來源于社交網絡的比例就越高。這是Z世代互聯網化更深的一面。借助社交平臺,年輕人既是更遠方世界的觀眾,也是被別人觀看的創作者。
于是興趣很可能就這樣被孵化出來:在社交平臺上看到影視、綜藝、真實生活中摘取出來的影像片段,被其中某些碎片吸引,接下來會查找更多類似片段,圍觀或參與相關話題討論。因為欣賞這些平行世界的生活片段,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照此實踐,逐漸擁有新的興趣愛好。
以影視劇綜、現實生活和身邊朋友為契機的興趣,也有類似邏輯,在接觸到的無數信號中,捕捉到自己欣賞、向往或好奇的部分,然后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種指引。
比如說我們前面提到的劇本殺。美團2021年的用戶調研數據顯示,朋友推薦和綜藝吸引是年輕人種草劇本殺的兩大原因。
關鍵還是在于自己是否認可。興趣生成確實需要其他人生活片段的啟示,但重要的是片段本身能否與年輕人產生共鳴,而非這個人令人向往。
只有很小一部分年輕人,認為自己的興趣來源于對某個人的向往。在回答興趣契機這個問題時,選擇自己發展興趣愛好契機是明星或父母的比例不足1成。
90后、95后和00后的興趣投入者中,都有超過1/5的興趣來源是“其他”,大家在這個空處填寫的答案中,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是“自己”。
用消費和學習投資興趣,愛爆肝熬夜,也愛買周邊
年輕人為興趣愛好的投入,主要是通過消費和學習獲得“風格”。這也是建構同好部落集體情感最主要的互動形式。
要獲得風格,因為“風格是個體判斷其他人是否屬于同一群體的一種方式”(胡疆鋒征引英國學者),“風格是文化認同(身份)的表達,是賦予群體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強有力的途徑”(大眾文化理論家約翰·菲斯克)。
購買材料/裝備、爆肝熬夜、參加培訓……年輕人投入金錢、時間與精力換取技能精進,是朝著“興趣實用化”的方向努力,而在文化層面,這是他們自己親力親為習得的、不會被剝奪的風格。以說唱為例,表演的技巧、歌詞的內涵與態度、freestyle的能力等,就是不會被剝奪的風格。
購買周邊也是獲得風格的一種方式——通過消費物品來占有文化符號。以綜藝舉例,年輕人在說唱等綜藝節目中看到選手們的特征:穿戴棒球棒、配飾、墨鏡、牛仔褲、運動潮牌、滑板……于是通過消費這些物品,占有符號,獲得說唱風格。
與其他年齡段相比,00后購買周邊的比例更高——換句話說,更年輕的朋友,直接通過消費來獲取文化和品味符號的意愿更高。
這種消費不局限于服飾,“當某種風格成為青年們推崇的‘亞文化資本’的時候,便會催生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文化產業鏈(衣食住行及其展示方式)和‘場景’來,有資格‘消費’亞文化的人群可能形成一種共通的品味感和群體歸屬感”(薩拉·桑頓)。
所以,線下音樂節、體驗店等消費也是興趣消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影視劇綜和社交平臺的助力下,線下場景除了可以與同好聚集,還可以被記錄為個人的線上景觀,更廣范圍內強化身份認同。
年輕人對興趣寄予厚望,不僅能充實生活,也要真的有用
00后的興趣愛好承載了更多的功能。“對于你來說,興趣愛好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下,00后選擇各個答案的比例都更高,也就是說,他們在這道多選題中選擇了更多的項目。
在年輕人搭建的生活體系里,興趣愛好很是忙碌。除了充實業余生活,既要幫年輕人去表達自我,也要協助實現自我意義、探索人生道路這樣更宏大的愿景,還要完成提升綜合能力這樣更硬核、實際、具體的小目標——寄托了這么多期待,多少有點像經營一門事業。
這指向年輕人“興趣實用化”的另一層表現,興趣不僅是為了休閑,還要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實際有用。即便是文化娛樂項目,年輕人也嘗試追逐更豐富、更實用的價值。
比如說,在音樂這個類別中,他們填寫的興趣不僅有聽歌、唱歌,還包含相當比例的音樂制作。在興趣鏈條上,很多年輕人不僅要做末端消費者,也意圖當生產者,去收獲別人的熱愛,也嘗試去拿更摸得著的回報。
興趣追求更強更專業,正發展為新興職業
不管10000個小時定律是否真的成立,當人們把一件事當正經事業去打磨,往往能成就點啥。年輕人的興趣愛好也是如此。
不再用業余來形容愛好,大多數興趣投入者也不想“隨便玩玩”。要搞興趣,就要追求更強更專業。
評估自己在愛好上達到了什么水平時,接近一半的年輕興趣投入者認為自己是“入門級選手,摸到了點門道“,超過2成人認為自己已經是“老鳥級選手,具備一定專業度”。
在任何領域,如果已經具備專業度,就能靠它賺錢。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打破興趣愛好只是玩玩的刻板印象,玩著就把錢給賺了。
一些年輕人足夠專業,興趣就發展為職業,真正成為一種實用技能。我們曾發布過青年新職業報告,其中有一大類新職業,就由曾經那些“不務正業”的興趣愛好發展而來,比如說劇本殺編劇、球鞋鑒定師、職業COSER、潮玩設計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