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長期以來,對人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又被稱為“工業的血液”。然而,石油畢竟是不可再生能源,找到替代品就成了人類必須要做的事。
我從以下方面談談我對替代能源的看法:
目前的可再生能源有: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水能等,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優缺點,下面分別來看看:
太陽能
太陽能通過使用集熱板創造條件來收集太陽的能量,然后將其轉化為一種電力。
太陽能的問題在于,雖然有充足的陽光可用,但世界上只有某些地理范圍能夠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獲得足夠長的太陽直射能量,從而從該來源產生可用的能量。它的可用性還取決于可能不總是使用的季節和天氣的變化。由于太陽能蓄電技術尚未達到其最佳潛力,因此需要對生產性用途進行大量初始投資。
風能
風力發電越通過使用大型渦輪機將可用的風作為動力來轉動,然后渦輪機可以轉動發電機來發電。不過投資大,而且每次風速也不均勻,影響發電。雖然這對許多人來說似乎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但風電場的現實開始揭示出一種無法預料的生態影響,這可能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地熱能
從地下產生的能量。它清潔、可持續和環保。由于放射性粒子的緩慢延遲,地殼內部不斷產生高溫。存在于地下的熱巖石加熱產生蒸汽的水。然后捕獲蒸汽,這有助于移動渦輪機。然后旋轉的渦輪機為發電機提供動力。地熱能可以由住宅單位使用,也可以由工業應用大規模使用。如果將使用的蒸汽和水泵回水庫,地熱發電廠通常排放量較低。
地熱能的最大缺點是它只能在世界各地的特定地點生產。在沒有地下水庫的地方,建造地熱發電廠可能會增加已經被認為是地質熱點的地區發生地震的風險。
氫能
氫可與水一起使用,并且是地球上最常見的元素。水含有三分之二的氫,并且可以與其他元素結合使用。一旦分離出來,它就可以用作發電的燃料。氫是一種巨大的能源,可用作船舶、車輛、家庭、工業和火箭的燃料來源。它是完全可再生的,可以按需生產,并且不會在大氣中留下任何有毒排放物。
潮汐能
利用潮汐的漲落將進出潮汐的動能轉化為電能。通過潮汐能發電在沿海地區最為普遍。潮汐能是可再生能源之一,即使在潮汐低速時也能產生大量能量。當海洋中的水位升高時,就會產生潮汐,潮汐在海洋中來回奔波。為了從潮汐能勢中獲取足夠的能量,漲潮的高度需要至少比低潮高 5 米。巨大的投資和有限的站點可用性是潮汐能的一些缺點。高昂的土建建設和高昂的購電電價使得潮汐能發電廠的資金成本非常高。
波浪能
由海洋中產生的波浪產生的。由于海洋受月球引力的支配,因此利用它的力量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已經研究了將波浪能轉化為電能的不同技術,在水面上或水面下使用類似水壩的結構或海底錨定裝置。不過產生波浪能會破壞海洋生態系統,也可能成為對私人和商業船只的干擾源。它高度依賴于波長,也可能是視覺和噪音污染的來源。與更北緯和南緯的能源相比,這種能源的強度也較低。
水電能
世界上大部分城鎮都依賴水電,大壩都會為某處的發電站提供水力發電。水的能量用于轉動發電機以產生電力,然后再使用。它無污染,不產生廢物或產生有毒氣體,對環境友好。目前水電面臨的問題與大壩的老化有關。需要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工作才能保持功能和安全,這需要花費巨額資金。世界飲用水供應的流失也引起了一些問題,因為鄉鎮可能最終也需要消耗為他們提供電力的水。
生物質能
由有機材料產生,在世界范圍內普遍使用。植物中的葉綠素通過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地表中的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從而捕獲太陽能。當植物燃燒時,水和二氧化碳再次釋放回大氣中。生物質通常包括農作物、植物、樹木、庭院剪報、木屑和動物排泄物。然而,這種類型的能量會向大氣中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沒有足夠通風的情況下,在室內做飯時,糞便等燃料會造成空氣污染,嚴重危害健康。此外,生物質的不可持續和低效使用會導致植被破壞,從而導致環境退化。
總結下來,我認為比較可能的替代能源是氫能。
氫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元素,氫能資源豐富,應用廣泛,在提供能源服務過程中,可以實現零碳排放,有望成為能源轉型發展的“整合器”。而且氫能的發展是我國“十四五”重點突破的技術方向及發展目標。
總結:要確定這些不同的能源中哪一種最適合使用并不容易。他們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所以,想要更好的推進社會能源發展,就需要我們從能源之間建立平衡,此時長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