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多地區至今仍存在一種奇怪的風俗:“歧視”屬羊的人,認為屬羊的人命不好,會敗家。如果屬羊的是位女性,那就更會受到歧視,有所謂“女子屬羊,獨守空房”的說法。那么中國有些地方為什么會“歧視”屬羊的人呢?
根據現在已知的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歧視”屬羊的風俗是直到元末明初的時候才出現的,之前的朝代并沒有這樣的風俗。而且在明朝以前,羊被認為是代表孝道的瑞獸,很受百姓的喜愛。那么后來人們為什么會“歧視”屬羊的人呢?
雖然牛、羊都是常見的牲畜,但牛和羊在食性上有很大的差異。羊可食用的植物種類要比牛廣泛得多,至今有些地方依然用羊來去除雜草。但如果用牛羊來破壞種植農業的話,羊的破壞力也要比牛大得多,有“牛食如澆,羊食如燒”的說法。
元朝時,很多作為統治者的蒙古貴族不懂也不尊重農耕,還是按照游牧的習慣在百姓的農田里放牧牛羊,對種植農業造成很大的破壞。而由于食性上的差異,羊對百姓農田的破壞要比牛大得多,放牛還可能有些剩余,放羊就是傾家蕩產。
鑒于蒙古貴族的統治地位,百姓不敢公開反對,便把怨氣轉到了羊的身上。于是在元朝后期到明朝初期,羊在很多百姓心目中便成了象征“敗家喪財”的“兇獸”,也就形成了“歧視”屬羊之人的風俗,并在受到元朝弊政侵害的地區流傳開來。
另外,羊在中國古代還有象征女人的含義。而元明清三朝正是理學逐漸占據社會思想主流,禮教愈發森嚴,女性地位大幅下降的時期,因此歧視屬羊與歧視女性逐漸結合起來,形成了“女子屬羊,獨守空房”的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