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陰虛主要表現為舌質紅、脈細數、煩熱盜汗,以及腎功能不足的癥狀如腰痛、腿軟、遺尿、遺精、耳鳴、頭痛、發脫齒落。治療的關鍵在于通過藥物去除病因,使身體恢復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在保健方面,應遵循治療原則,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來達到同樣的目的。例如,適度節欲,避免在過于寒冷潮濕的地方久居,飲食上可以適當選擇平補的中藥,比如山藥、黃精、枸杞子等。
中醫認為,亂吃補藥會“助火”“留邪”,不利于治療。因此,選擇合適的補藥至關重要。針對腎虧,中醫學有多種治療方法,常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常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四類:
補益腎中精氣之品,如冬蟲夏草、黃精、山萸肉、何首烏、女貞子、人參、黃芪、紫河車等。其中,人參以后諸藥,偏于補腎氣。
溫助腎陽之品,如鹿茸、仙靈脾、菟絲子、補骨脂、巴戟天、肉蓯蓉、蠶蛾、附子、仙茅、杜仲、川斷、桑寄生等。其中,杜仲、川斷、桑寄生等還有較好的強筋骨、去腰疼等功效。
滋陰補腎清解虛熱之品,如熟地、阿膠、桑椹子、枸杞子、龜板、鱉甲、知母、黃柏等。后幾味藥滋陰堅腎清熱的功效較佳。
攝納收斂之品,如山茱萸、五味子、烏梅、肉豆蔻、桑螵蛸、白果、蛤蚧等。這些藥主要用于腎氣不固之證,其中,后三味藥對腎不納氣更屬其所專長。
補腎不僅能夠改善腎虧的病理狀態,還能緩解衰老的某些癥狀并延緩衰老過程,因此其意義是廣泛的。但是,為了獲得滿意的療效,必須明確是何種腎虛,從而選用適宜的藥物,不可盲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