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什么是痹癥
中醫:什么是痹癥
痹癥的發生與人體正氣的強弱和外邪的侵襲密切相關。在人體衛氣虛弱的情況下,風寒濕等邪氣容易侵入,引起痹癥。例如,汗出當風、坐臥濕地、涉水冒雨等行為都會使邪氣侵入機體,導致經絡氣血閉阻不通。邪氣侵入后,會根據其性質的不同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等不同類型。行痹主要表現為游走性疼痛,痛無定處;痛痹則表現為疼痛劇烈,遇寒痛增;著痹表現為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陰雨天加重;熱痹則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伴有發熱惡風。
導讀痹癥的發生與人體正氣的強弱和外邪的侵襲密切相關。在人體衛氣虛弱的情況下,風寒濕等邪氣容易侵入,引起痹癥。例如,汗出當風、坐臥濕地、涉水冒雨等行為都會使邪氣侵入機體,導致經絡氣血閉阻不通。邪氣侵入后,會根據其性質的不同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等不同類型。行痹主要表現為游走性疼痛,痛無定處;痛痹則表現為疼痛劇烈,遇寒痛增;著痹表現為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陰雨天加重;熱痹則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伴有發熱惡風。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400706452.jpg)
痹癥是一種由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肢體關節及肌肉出現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等癥狀的疾病。古代痹癥的概念較為廣泛,包括內臟痹和肢體痹。在中醫中,痹癥主要涉及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痹癥的發生與人體正氣的強弱和外邪的侵襲密切相關。在人體衛氣虛弱的情況下,風寒濕等邪氣容易侵入,引起痹癥。例如,汗出當風、坐臥濕地、涉水冒雨等行為都會使邪氣侵入機體,導致經絡氣血閉阻不通。邪氣侵入后,會根據其性質的不同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等不同類型。行痹主要表現為游走性疼痛,痛無定處;痛痹則表現為疼痛劇烈,遇寒痛增;著痹表現為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陰雨天加重;熱痹則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伴有發熱惡風。治療痹癥的基本方法是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位為主,結合循經及辨證選穴。針灸治療時,采用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寒痹、濕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根據不同類型的痹癥,可選用不同的配穴,如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加陰陵泉、足三里,熱痹者加大椎、曲池。除了針灸治療,還可以采用刺絡拔罐法、穴位注射法、電針法等其他治療方法。刺絡拔罐法是用皮膚針重叩背脊兩側和關節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許,再加拔火罐。穴位注射法則采用當歸、丹皮酚、威靈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選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每隔1~3日注射一次。電針法則選擇上述處方穴位,針刺得氣后,通電針機,先用連續波5分鐘,后改疏密波,通電10-20分鐘。針刺治療痹癥效果顯著,尤其對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的療效。但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頑痹范疇,治療周期較長。在風濕熱急性期,應積極應用西藥控制病情,避免心臟受損。同時,患者應注意關節保暖,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以減少痹癥的發生。
中醫:什么是痹癥
痹癥的發生與人體正氣的強弱和外邪的侵襲密切相關。在人體衛氣虛弱的情況下,風寒濕等邪氣容易侵入,引起痹癥。例如,汗出當風、坐臥濕地、涉水冒雨等行為都會使邪氣侵入機體,導致經絡氣血閉阻不通。邪氣侵入后,會根據其性質的不同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等不同類型。行痹主要表現為游走性疼痛,痛無定處;痛痹則表現為疼痛劇烈,遇寒痛增;著痹表現為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陰雨天加重;熱痹則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伴有發熱惡風。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