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403236052.jpg)
關于美國最后的重巡洋艦梅因級重巡洋艦的介紹,以下內容進行了修改潤色,以確保信息準確、條理清晰:在1942年的所羅門群島海戰中,美國海軍面臨著日本聯合艦隊猛烈的炮火,這讓他們意識到現有的重巡洋艦由于火炮射速的限制而無法發揮最大效能。同樣,在阿留申群島的戰斗中,美國海軍不得不依賴驅逐艦和輕巡洋艦,盡管它們的火炮威力較小,但較快的射速能夠在短時間內占據優勢。為了克服這一缺陷,美國海軍在1943年春開始研發新型速射203毫米主炮。這一新開發的MK16型55倍口徑203毫米速射炮原計劃安裝在俄勒岡級重巡洋艦上,但由于新炮塔過重,艦體需要重大改動。最終,美國海軍決定設計一種全新的艦艇來搭載MK16,這便是德梅因級重巡洋艦。德梅因級重巡洋艦是美國海軍建造史上最后一級,也是設計最為精良的火炮巡洋艦。其艦體設計繼承自巴爾的摩級,但更為緊湊,去除了后煙囪。基于太平洋海戰的經驗,德梅因級強調了防空和主炮火力的提升,在主甲板上增設了一層防觸發引信的新甲板,并擴大了彈藥艙容量,使得標準排水量達到199,93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212,680噸。德梅因級艦長219米,最大寬度23米。動力系統包括兩組通用電氣公司的渦輪機和四臺威爾考克斯公司的鍋爐,四軸推進,最大航速為33節,15節航速下的續航能力為10,500海里。艦員編制為1,799人。MK16艦炮是美國海軍第一種采用自動裝彈機的艦炮,由電力驅動俯仰和旋轉。單門火炮重17.14噸,射速每分鐘可達10發,最大射程為27,250米。每門炮每分鐘的彈藥消耗量為13.5噸,使用高速穿甲彈時,在26公里距離上可穿透102毫米的裝甲。德梅因級裝備有九門MK16艦炮,布置在三個三聯裝炮塔中,呈前二后一布局。每個炮塔重達451噸,成為了當時同類艦艇中最為強大的炮塔之一。德梅因級的副炮采用美軍制式MK12型127毫米38倍口徑高平兩用炮,全艦共配備六座雙聯炮塔和四座MK37射擊指揮儀。這種配置在海空大戰中表現出色。副炮對稱地布置在兩舷,其余兩座沿艦體中心線布置。該炮射速為每分鐘15至22發,最大射程為15.8公里,最大射高為11.4公里。最初計劃中,德梅因級將建造12艘,但由于日本海軍迅速失敗,美軍的造艦計劃大幅調整,最終只有三艘完工,并且全部在戰后服役。這三艘重巡洋艦雖然沒有在日本海軍頭上傾瀉203毫米炮彈,但它們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地區仍然風光一時,擔任過美國第六艦隊的旗艦。德梅因級的首艦德梅因號CA-134于1946年9月下水,1948年11月服役。1950年后,德梅因號頻繁在加勒比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地區執行任務。1949至1955年間擔任第六艦隊旗艦。1958年“黎巴嫩危機”期間,德梅因號擔任美國在地中海的臨時指揮所。1961年7月,德梅因號轉入預備役,直到1991年正式退役。退役后,德梅因號成為蘇必利爾湖畔的一座水上博物館。二號艦薩勒姆號CA-139于1947年3月下水,1949年服役。1950年,薩勒姆號擔任第六艦隊旗艦,主要任務是訪問地中海國家的港口和參加演習。1959年退役后,薩勒姆號于1974年編入大西洋預備役艦隊,并一直停泊在費城。三號艦紐波特紐斯號CA-148是三艦中最為知名的一艘。它于1948年3月下水,并于1949年1月服役。紐波特紐斯號在建造過程中被改造成艦隊指揮艦,并加裝了大量先進的電子設備。1950至1961年間多次擔任第六艦隊旗艦。1962年,紐波特紐斯號經過改裝,成為第二艦隊旗艦,并參加了對古巴的封鎖行動。1967年,紐波特紐斯號抵達越南峴港,開始其在越南戰爭中的部署。10月9日,該艦的九門203毫米炮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北越敵人的陣地開火。1968年,紐波特紐斯號返回美國休整。1972年10月,紐波特紐斯號重返越南,在一次射擊時2號主炮炮塔發生劇烈爆炸,導致20名水兵當場死亡。事故調查指出,主炮炮膛磨損未及時更換,射擊時導致炸膛。由于這次事故,紐波特紐斯號的傳奇生涯就此終止。1975年退役后,它沒有成為紀念艦,反而被出售給南方廢料公司,于1993年被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