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國演義中的臥龍鳳雛是誰 “臥龍”是諸葛亮,字孔明。“鳳雛”是龐統,字士元。古人云“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后來2人都跟隨了劉備。龐統死于落鳳坡,諸葛亮死于五丈原。2,鳳雛是誰鳳雛就是龐統,臥龍鳳雛在一個陣營,是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龐統,字士元,號鳳雛,今湖北襄陽人。龐統與劉備一同入川,在劉備與劉璋決裂的時候,獻上了上、中、下三條計策。進圍雒縣時,龐統率軍攻城,不幸身亡,時年僅三十六歲,死后追賜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劉備親自為其挑選墓地,后來龐統所葬之處就叫做落鳳坡。現于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城西的鹿頭山白馬關處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是龐統的祠墓。3,三國演義中的鳳雛是誰 龐統,被稱為“鳳雛”,與“臥龍”諸葛亮齊名。劉備的策士,因為不聽諸葛亮的勸誡,堅持要從落鳳坡去打仗,結果死于落鳳坡。鳳雛是龐統,死于落鳳坡。4,三國演義中的鳳雛是誰 龐統,字士元,和諸葛亮齊名龐統 聽說長的挺寒磣的龐統龐統…哥們你是無聊來灌水的吧?這也是問題!算了 不管你是不是我也來灌水撈分龐統,字士元,和諸葛亮齊名 水鏡先生司馬微說了這么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的軍師 龐統 字士元5,三國有臥龍諸葛那么鳳雛是誰呢 諸葛亮,曾隱居于南陽臥龍崗上,所以人稱臥龍先生龐統,字士元,道號鳳雛,人稱鳳雛先生后人引申為成語--伏龍鳳雛伏龍:(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士元。兩人都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后指隱而未現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 成語出處: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6,鳳雛是誰的外號 鳳雛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于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后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您好,是龐統姓名:龐統生日:179年職業:軍師簡介: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7,三國演義中的鳳雛是誰 龐統鳳雛先生指的是龐統龐士元。為什么叫鳳雛呢,我認為是把他比作幼鳳,雖然現在還年輕,但是遲早有一天會鳳舞九天。當然諸葛孔明的臥龍也是同理,雖然現在龍臥于淵,但是總有龍騰九霄的一天。龐統,字士元,號鳳雛,人稱鳳雛先生,后人引申為成語--伏龍鳳雛 ,得一可安天下。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鳳雛:龐統龐士元。龐統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后指隱而未現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 龐統,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外號“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龐統其貌不揚,卻胸懷韜略,素有大志,他是東漢末年、三國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怪才。龐統平日和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庶是要好的朋友。龐統和諸葛亮在這些朋友中是出類拔萃的大才。司馬徽(水鏡先生)曾言:“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領荊州時,任龐統為耒陽縣令,在縣官位上不理縣事,后經諸葛亮、魯肅再三推薦,被劉備任為副軍師中良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與劉備進取川中時,在卉縣(今四川省廣漢北)落鳳坡被劉璋手下名將張任用伏兵亂箭射死,當時只有三十六歲。死后追爵為關內侯。后人對龐統之死作詩嘆息: 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 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 誰知天狗流量墜,不使將軍衣錦回。 《三國演義》的龐統有更多的智謀表現。而史實的龐統則與法正先后為劉備在野戰、軍事方面的倚重的智囊。陳壽先生比法正為程昱郭嘉,比龐統為荀彧。 人家為什么叫那個名字也關你事嗎謝謝采納龐統8,三國演義中的鳳雛是誰 龐統,火燒赤壁之后到劉備那里,入川之后死了——騎劉備的的盧馬征戰,亂箭穿心而死,算是替劉備死了一次吧。鳳雛是龐統龐士元。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于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時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后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龐統龐統,心胸狹窄、自以為是、喜歡爭功勞,看他很不爽就是了評論鳳雛鳳雛龐統出現的場次不多,而且又早夭,但是即然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ㄧ可得天下,因此就來研究ㄧ下鳳雛龐統的才能仔細研究ㄧ下龐統的計謀,確實龐統獻的每一計,都為絕佳上計,可惜劉備都不用,主要是因為龐統的計謀都比較毒,不符合劉備仁德的形象,若是真的按照龐統的計謀行事,而龐統也不早夭,我相信劉備要奪得天下,并非難事,龐統的計謀絕對比諸葛亮厲害多了,因為事實證實,諸葛亮爭戰多年(六出祁山)并沒有攻得多少寸土,如此就來研究ㄧ下為何鳳雛龐統比較厲害首先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說到劉備路經ㄧ地,見ㄧ牧童嘆曰"吾不如也"而牧童確認出他是劉備,使得劉備頗為驚奇,牧童告知師父為司馬徽司馬,名徽,字德操,川人也。道號水鏡先生。玄德曰:“汝師與誰為友?”小童曰:“與襄陽龐德公、龐統為友。”玄德曰:“龐德公乃龐統何人?”童子曰:“叔侄也。龐德公字山民,長俺師父十歲;龐統字士元,少俺師父五歲。一日,我師父在樹上采桑,適龐統來相訪,坐于樹下,共相議論,終日不倦。吾師甚愛龐統,呼之為弟。”玄德拜請水鏡出山相助,同扶漢室。水鏡曰:“山野閑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勝吾十倍者來助公,公宜訪之。”由此可以看出水鏡先生對于龐統的才學推崇倍加,并與龐統結拜兄弟,共相議論終日不倦,而在第四十七回赤壁之戰針對如何對付曹操百萬大軍,龐統獻出連環計。三國演義有兩場最大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因曹操擁有郭嘉因此已七萬大勝袁紹七十萬大軍,而赤壁之戰靠著周瑜的計謀加上龐統獻計方能獲勝,諸葛亮?周兒小郎先前說過當時諸葛亮做了兩件事借箭,借東風,借箭只是周瑜要殺孔明的借口,東風乃觀看星象得知,借不借都會有東南風,其余就是安排部署攔殺曹軍敗將,等于是打落水狗,當時戰役已分勝負,已與孔明無關了。襄陽龐統,字士元,因避亂寓居江東,魯肅曾薦之于周瑜。統未及往見,瑜先使肅問計于統曰:“破曹當用何策?”統密謂肅曰:“欲破曹兵,須用火攻;但大江面上,一船著火,余船四散;除非獻連環計,教他釘作一處,然后功可成也。”肅以告瑜,瑜深服其論,因謂肅曰“為我行此計者,非龐士元不可。”肅曰:“只怕曹操奸猾,如何去得?”周瑜沉吟未決。正尋思沒個機會,忽報蔣干又來。瑜大喜,一面分付龐統用計;一面坐于帳上,使人請干。龐統第ㄧ個計謀就非常的狠毒,讓船只鏈接在ㄧ起然后放火燒船,死傷不計其數啊!但也證明了龐統高超的謀略,再加上詐降曹操,請注意龐統的計謀,所謂無毒不丈夫,為了贏不記其術,難怪水鏡說得龐統可ㄧ得天下。操聞鳳雛先生來,親自出帳迎入,分賓主坐定,問曰:“周瑜年幼,恃才欺眾,不用良謀。操久聞先生大名,今得惠顧,乞不吝教誨。”統曰:“某素聞丞相用兵有法,今愿一睹軍容。”操教備馬,先邀統同觀旱寨。統與操并馬登高而望。統曰:“傍山依林,前后顧盼,出入有門,進退曲折,雖孫、吳再生,穰苴復出,亦不過此矣。”操曰:“先生勿得過譽,尚望指教。”(曹操一向對人才非常的禮遇,以堂堂君主特別出帳迎接,甚至在官渡之戰許攸來降之時每日討論軍情,至晚才剛入睡,在外聽到許攸來降連鞋子還沒穿就跑出來迎接,針對曹操禮賢下士,官渡之戰可見ㄧ般,因此曹操才有這么多的人才為之死用,哪知太信任龐統反將了曹操ㄧ軍)于是又與同觀水寨。見向南分二十四座門,皆有艨艟戰艦,列為城郭,中藏小船,往來有巷,起伏有序,統笑曰:“丞相用兵如此,名不虛傳1因指江南而言曰:“周郎,周郎!克期必亡1操大喜。回寨,請入帳中,置酒共飲,同說兵機。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統佯醉曰:“敢問軍中有良醫否?”操問何用。統曰:“水軍多疾,須用良醫治之。”時操軍因不服水土,俱生嘔吐之疾,多有死者,操正慮此事;忽聞統言,如何不問?統曰:“丞相教練水軍之法甚妙,但可惜不全。”操再三請問。統曰:“某有一策,使大小水軍,并無疾病,安穩成功。”操大喜,請問妙策。統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風浪不息;北兵不慣乘舟,受此顛播,便生疾玻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上鋪闊板,休言人可渡,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風浪潮水上下,復何懼哉?”曹操下席而謝曰:“非先生良謀,安能破東吳耶1統曰:“愚淺之見,丞相自裁之。”操實時傳令,喚軍中鐵匠,連夜打造連環大釘,鎖住船只。龐統又謂操曰:“某觀江左豪杰,多有怨周瑜者;某憑三寸舌,為丞相說之,使皆來降。周瑜孤立無援,必為丞相所擒。瑜既破,則劉備無所用矣。”操曰:“先生果能成大功,操請奏聞天子,封為三公之列。”統曰:“某非為富貴,但欲救萬民耳。丞相渡江,慎勿殺害。”操曰:“吾替天行道,安忍殺戮人民1(龐統計謀還真的裝得很像,從頭到尾就是在騙人,得逞后還能全身而退真是高招啊!其實看看官渡之戰,曹操非常愛惜人才,甚至將ㄧ些先前跟袁紹叛敵的ㄧ些書信,大家都說將這些人ㄧㄧ揪出殺死,曹操反而將它付之ㄧ炬全部燒毀,還說出當時我都不能自保何況是他人,官渡之戰甚至老百性說曹操是傳說中來拯救百姓的救世主,曹操謙虛的說安敢居功,將酒獻之于蒼天)這時徐庶一把扯住統曰:“你好大膽!黃蓋用苦肉計,闞澤下詐降書,你又來獻連環計:只恐燒不盡絕!你們把出這等毒手來,只好瞞曹操,也須瞞我不得1當然徐庶是不會揭露龐統計謀,君當教我脫身之術,我即緘口遠避矣。”統笑曰:“元直如此高見遠識,諒此有何難哉1庶曰:“愿先生賜教。”統去徐庶耳邊略說數句。庶大喜,拜謝。徐庶苦思無全退之策,龐統馬上就幫徐庶想到ㄧ策,要徐庶在軍中散布謠言,說韓遂、馬騰謀反,殺奔許都來,徐庶進曰:“庶蒙丞相收錄,恨無寸功報效。請得三千人馬,星夜往散關把住隘口;如有緊急,再行告報。”操喜曰:“若得元直去,吾無憂矣1之后龐統投靠劉備,第六十ㄧ回針對引兵入西川說了龐統進曰:“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今幸張松、法正為內助,此天賜也,何必疑哉?”當然劉備對于同宗的劉璋不忍爭奪龐統笑曰:“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若事定之后,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于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當銘肺腑。”當見過劉璋之后,龐統馬上獻上ㄧ條毒計,以統之計,莫若來日宴,請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擲杯為號,就筵上殺之;一擁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呵呵多干脆不費ㄧ兵ㄧ卒變可取西川,可惜劉備不用,這么絕佳的計謀,劉備不用只好暗地叫魏延登堂舞劍,乘勢殺劉璋。還是被劉備阻止了,所以說龐統實在是不適合待在蜀國,因為龐統的計謀劉備幾乎都不用,嫌龐統用謀略太毒,若他為曹操所用,ㄧ統天下絕非難事。劉備幫劉璋把守葭萌關聽聞曹操興兵犯濡須,統曰:“主公勿憂。有孔明在彼,料想東吳不敢犯荊州。主公可馳書去劉璋處,只推曹操攻擊孫權,權求救于荊州。吾與孫權唇齒之邦,不容不相援。此時向劉璋要求精兵三、四萬,行糧十萬斛相助。請勿有誤。結果劉璋只派撥老弱軍四千,米一萬斛,玄德大怒曰:“吾為汝御敵,費力勞心。汝今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毀回書,大罵而起。(由于劉備心腸太過軟弱,龐統想若直接推出上計劉備必定不用,因此龐統立刻獻出三個計謀讓劉備選擇)龐統曰:“主公只以仁義為重,今日毀書發怒,前情盡棄矣。”玄德曰:“如此,當若何?”龐統曰:“某有三條計策,請主公自擇而行。”玄德問:“那三條計?”統曰:“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后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若沉吟不去,將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軍師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上計直取成都,劉備還是不用玄德大軍盡發。前至涪水之上,龐統在馬上謂玄德曰:“楊懷、高沛若欣然而來,可提防之;若彼不來,便起兵徑取其關,不可遲緩。”龐統吩咐魏延、黃忠:“但關上來的軍士,不問多少,馬步軍兵,一個也休放回。”楊懷、高沛原本要暗殺劉備,當然是被龐統察覺,為了怕劉備又拖泥帶水,立刻下令斬首楊懷、高沛,讓劉備措手不及,既然殺了劉璋大將,想不翻臉都不行了,龐統這ㄧ招這是厲害啊!龐統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統便喝斬二人;玄德還猶未決,統曰:"二人本意欲殺吾主,罪不容誅。”遂叱刀斧手斬楊懷、高沛于帳前。黃忠、魏延早將二百從人,先自捉下,不曾走了一個。并獻出ㄧ計不費ㄧ兵ㄧ卒不流半滴血,得了涪關,原來龐統是利用這些抓來的降兵,假傳令,真是夠老奸。龐統曰:“吾今即用汝等引路,帶吾軍取關。各有重賞。”眾皆應允。是夜二百人先行,大軍隨后。前軍至關下叫曰:“二將軍有急事回,可速開關。”城上聽得是自家軍,實時開關。大軍一擁而入,兵不血刃,得了涪關。蜀兵皆降。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里說孔明算到罡星在西方,太白臨于雒城之分,必對主將帥不利;劉備知道之后,便欲回荊州,“龐統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于是龐統找已經斬了蜀將冷苞為借口,已應兇兆,催促劉備進軍。這里可以見到龐統與孔明的關系不太融洽,而且龐統也想把孔明擱開于取西川的事件中,從而獨占取西川的功勞,可想龐統的胸襟頗為狹窄。劉備擁有這兩種完全不同型態的謀士,當然以龐統這種為求目的不擇手段方式必不會讓劉備所青睞,孔明觀天象得知主帥有難特休書請劉備放棄西川趕回荊州,也難怪龐統要嫌孔明害怕取代劉備心中的地位因為以龐統的聰明才智,取西川絕對是輕而易舉之事當然龐統千算萬算也算不到自己有此ㄧ劫于是在前往雒城途中招到張任埋伏中箭身亡,時年才三十六歲或許是報應吧?天將亡龐統也,但若真的仔細想想,三國計謀誰是有狠又毒又愛騙人,呵呵龐評論鳳雛鳳雛龐統出現的場次不多,而且又早夭,但是即然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ㄧ可得天下,因此就來研究ㄧ下鳳雛龐統的才能仔細研究ㄧ下龐統的計謀,確實龐統獻的每一計,都為絕佳上計,可惜劉備都不用,主要是因為龐統的計謀都比較毒,不符合劉備仁德的形象,若是真的按照龐統的計謀行事,而龐統也不早夭,我相信劉備要奪得天下,并非難事,龐統的計謀絕對比諸葛亮厲害多了,因為事實證實,諸葛亮爭戰多年(六出祁山)并沒有攻得多少寸土,如此就來研究ㄧ下為何鳳雛龐統比較厲害首先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說到劉備路經ㄧ地,見ㄧ牧童嘆曰"吾不如也"而牧童確認出他是劉備,使得劉備頗為驚奇,牧童告知師父為司馬徽司馬,名徽,字德操,川人也。道號水鏡先生。玄德曰:“汝師與誰為友?”小童曰:“與襄陽龐德公、龐統為友。”玄德曰:“龐德公乃龐統何人?”童子曰:“叔侄也。龐德公字山民,長俺師父十歲;龐統字士元,少俺師父五歲。一日,我師父在樹上采桑,適龐統來相訪,坐于樹下,共相議論,終日不倦。吾師甚愛龐統,呼之為弟。”玄德拜請水鏡出山相助,同扶漢室。水鏡曰:“山野閑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勝吾十倍者來助公,公宜訪之。”由此可以看出水鏡先生對于龐統的才學推崇倍加,并與龐統結拜兄弟,共相議論終日不倦,而在第四十七回赤壁之戰針對如何對付曹操百萬大軍,龐統獻出連環計。三國演義有兩場最大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因曹操擁有郭嘉因此已七萬大勝袁紹七十萬大軍,而赤壁之戰靠著周瑜的計謀加上龐統獻計方能獲勝,諸葛亮?周兒小郎先前說過當時諸葛亮做了兩件事借箭,借東風,借箭只是周瑜要殺孔明的借口,東風乃觀看星象得知,借不借都會有東南風,其余就是安排部署攔殺曹軍敗將,等于是打落水狗,當時戰役已分勝負,已與孔明無關了。襄陽龐統,字士元,因避亂寓居江東,魯肅曾薦之于周瑜。統未及往見,瑜先使肅問計于統曰:“破曹當用何策?”統密謂肅曰:“欲破曹兵,須用火攻;但大江面上,一船著火,余船四散;除非獻連環計,教他釘作一處,然后功可成也。”肅以告瑜,瑜深服其論,因謂肅曰“為我行此計者,非龐士元不可。”肅曰:“只怕曹操奸猾,如何去得?”周瑜沉吟未決。正尋思沒個機會,忽報蔣干又來。瑜大喜,一面分付龐統用計;一面坐于帳上,使人請干。龐統第ㄧ個計謀就非常的狠毒,讓船只鏈接在ㄧ起然后放火燒船,死傷不計其數啊!但也證明了龐統高超的謀略,再加上詐降曹操,請注意龐統的計謀,所謂無毒不丈夫,為了贏不記其術,難怪水鏡說得龐統可ㄧ得天下。操聞鳳雛先生來,親自出帳迎入,分賓主坐定,問曰:“周瑜年幼,恃才欺眾,不用良謀。操久聞先生大名,今得惠顧,乞不吝教誨。”統曰:“某素聞丞相用兵有法,今愿一睹軍容。”操教備馬,先邀統同觀旱寨。統與操并馬登高而望。統曰:“傍山依林,前后顧盼,出入有門,進退曲折,雖孫、吳再生,穰苴復出,亦不過此矣。”操曰:“先生勿得過譽,尚望指教。”(曹操一向對人才非常的禮遇,以堂堂君主特別出帳迎接,甚至在官渡之戰許攸來降之時每日討論軍情,至晚才剛入睡,在外聽到許攸來降連鞋子還沒穿就跑出來迎接,針對曹操禮賢下士,官渡之戰可見ㄧ般,因此曹操才有這么多的人才為之死用,哪知太信任龐統反將了曹操ㄧ軍)于是又與同觀水寨。見向南分二十四座門,皆有艨艟戰艦,列為城郭,中藏小船,往來有巷,起伏有序,統笑曰:“丞相用兵如此,名不虛傳1因指江南而言曰:“周郎,周郎!克期必亡1操大喜。回寨,請入帳中,置酒共飲,同說兵機。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統佯醉曰:“敢問軍中有良醫否?”操問何用。統曰:“水軍多疾,須用良醫治之。”時操軍因不服水土,俱生嘔吐之疾,多有死者,操正慮此事;忽聞統言,如何不問?統曰:“丞相教練水軍之法甚妙,但可惜不全。”操再三請問。統曰:“某有一策,使大小水軍,并無疾病,安穩成功。”操大喜,請問妙策。統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風浪不息;北兵不慣乘舟,受此顛播,便生疾玻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上鋪闊板,休言人可渡,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風浪潮水上下,復何懼哉?”曹操下席而謝曰:“非先生良謀,安能破東吳耶1統曰:“愚淺之見,丞相自裁之。”操實時傳令,喚軍中鐵匠,連夜打造連環大釘,鎖住船只。龐統又謂操曰:“某觀江左豪杰,多有怨周瑜者;某憑三寸舌,為丞相說之,使皆來降。周瑜孤立無援,必為丞相所擒。瑜既破,則劉備無所用矣。”操曰:“先生果能成大功,操請奏聞天子,封為三公之列。”統曰:“某非為富貴,但欲救萬民耳。丞相渡江,慎勿殺害。”操曰:“吾替天行道,安忍殺戮人民1(龐統計謀還真的裝得很像,從頭到尾就是在騙人,得逞后還能全身而退真是高招啊!其實看看官渡之戰,曹操非常愛惜人才,甚至將ㄧ些先前跟袁紹叛敵的ㄧ些書信,大家都說將這些人ㄧㄧ揪出殺死,曹操反而將它付之ㄧ炬全部燒毀,還說出當時我都不能自保何況是他人,官渡之戰甚至老百性說曹操是傳說中來拯救百姓的救世主,曹操謙虛的說安敢居功,將酒獻之于蒼天)這時徐庶一把扯住統曰:“你好大膽!黃蓋用苦肉計,闞澤下詐降書,你又來獻連環計:只恐燒不盡絕!你們把出這等毒手來,只好瞞曹操,也須瞞我不得1當然徐庶是不會揭露龐統計謀,君當教我脫身之術,我即緘口遠避矣。”統笑曰:“元直如此高見遠識,諒此有何難哉1庶曰:“愿先生賜教。”統去徐庶耳邊略說數句。庶大喜,拜謝。徐庶苦思無全退之策,龐統馬上就幫徐庶想到ㄧ策,要徐庶在軍中散布謠言,說韓遂、馬騰謀反,殺奔許都來,徐庶進曰:“庶蒙丞相收錄,恨無寸功報效。請得三千人馬,星夜往散關把住隘口;如有緊急,再行告報。”操喜曰:“若得元直去,吾無憂矣1之后龐統投靠劉備,第六十ㄧ回針對引兵入西川說了龐統進曰:“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今幸張松、法正為內助,此天賜也,何必疑哉?”當然劉備對于同宗的劉璋不忍爭奪龐統笑曰:“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若事定之后,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于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當銘肺腑。”當見過劉璋之后,龐統馬上獻上ㄧ條毒計,以統之計,莫若來日宴,請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擲杯為號,就筵上殺之;一擁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呵呵多干脆不費ㄧ兵ㄧ卒變可取西川,可惜劉備不用,這么絕佳的計謀,劉備不用只好暗地叫魏延登堂舞劍,乘勢殺劉璋。還是被劉備阻止了,所以說龐統實在是不適合待在蜀國,因為龐統的計謀劉備幾乎都不用,嫌龐統用謀略太毒,若他為曹操所用,ㄧ統天下絕非難事。劉備幫劉璋把守葭萌關聽聞曹操興兵犯濡須,統曰:“主公勿憂。有孔明在彼,料想東吳不敢犯荊州。主公可馳書去劉璋處,只推曹操攻擊孫權,權求救于荊州。吾與孫權唇齒之邦,不容不相援。此時向劉璋要求精兵三、四萬,行糧十萬斛相助。請勿有誤。結果劉璋只派撥老弱軍四千,米一萬斛,玄德大怒曰:“吾為汝御敵,費力勞心。汝今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毀回書,大罵而起。(由于劉備心腸太過軟弱,龐統想若直接推出上計劉備必定不用,因此龐統立刻獻出三個計謀讓劉備選擇)龐統曰:“主公只以仁義為重,今日毀書發怒,前情盡棄矣。”玄德曰:“如此,當若何?”龐統曰:“某有三條計策,請主公自擇而行。”玄德問:“那三條計?”統曰:“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后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若沉吟不去,將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軍師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上計直取成都,劉備還是不用玄德大軍盡發。前至涪水之上,龐統在馬上謂玄德曰:“楊懷、高沛若欣然而來,可提防之;若彼不來,便起兵徑取其關,不可遲緩。”龐統吩咐魏延、黃忠:“但關上來的軍士,不問多少,馬步軍兵,一個也休放回。”楊懷、高沛原本要暗殺劉備,當然是被龐統察覺,為了怕劉備又拖泥帶水,立刻下令斬首楊懷、高沛,讓劉備措手不及,既然殺了劉璋大將,想不翻臉都不行了,龐統這ㄧ招這是厲害啊!龐統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統便喝斬二人;玄德還猶未決,統曰:"二人本意欲殺吾主,罪不容誅。”遂叱刀斧手斬楊懷、高沛于帳前。黃忠、魏延早將二百從人,先自捉下,不曾走了一個。并獻出ㄧ計不費ㄧ兵ㄧ卒不流半滴血,得了涪關,原來龐統是利用這些抓來的降兵,假傳令,真是夠老奸。龐統曰:“吾今即用汝等引路,帶吾軍取關。各有重賞。”眾皆應允。是夜二百人先行,大軍隨后。前軍至關下叫曰:“二將軍有急事回,可速開關。”城上聽得是自家軍,實時開關。大軍一擁而入,兵不血刃,得了涪關。蜀兵皆降。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里說孔明算到罡星在西方,太白臨于雒城之分,必對主將帥不利;劉備知道之后,便欲回荊州,“龐統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于是龐統找已經斬了蜀將冷苞為借口,已應兇兆,催促劉備進軍。這里可以見到龐統與孔明的關系不太融洽,而且龐統也想把孔明擱開于取西川的事件中,從而獨占取西川的功勞,可想龐統的胸襟頗為狹窄。劉備擁有這兩種完全不同型態的謀士,當然以龐統這種為求目的不擇手段方式必不會讓劉備所青睞,孔明觀天象得知主帥有難特休書請劉備放棄西川趕回荊州,也難怪龐統要嫌孔明害怕取代劉備心中的地位因為以龐統的聰明才智,取西川絕對是輕而易舉之事當然龐統千算萬算也算不到自己有此ㄧ劫于是在前往雒城途中招到張任埋伏中箭身亡,時年才三十六歲或許是報應吧?天將亡龐統也,但若真的仔細想想,三國計謀誰是有狠又毒又愛騙人,呵呵龐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