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漢朝首席科學家,2000年前發明“時鐘”天文學領先時代1500年?
誰是漢朝首席科學家,2000年前發明“時鐘”天文學領先時代1500年?
張衡在2000年前發明的機械時鐘,被記載于《晉書·天文》中。這種時鐘利用漏水之力,在殿內驅動,星辰的出沒與天象相應。它的運作原理是通過轉動瑞輪冥莢,隨月亮的盈虧而開合,以此顯示時間。據說在帝堯時代,有一種草叫“蓂莢”,它的葉子在每月的前15天每天生長一片,后15天每天脫落一片,帝堯以此草來觀測時間。張衡受此啟發,制造了一個機械的“蓂莢”。這個機械裝置以水力驅動15個齒輪,使得15片“蓂莢葉”隨月亮的盈虧而自動開合。這種發明在動力機制和表現形式上,與今天的鐘表無異。要知道,歐洲直到1335年才制造出首個機械打點鐘。張衡的這一發明,可以說是古代的時鐘。
導讀張衡在2000年前發明的機械時鐘,被記載于《晉書·天文》中。這種時鐘利用漏水之力,在殿內驅動,星辰的出沒與天象相應。它的運作原理是通過轉動瑞輪冥莢,隨月亮的盈虧而開合,以此顯示時間。據說在帝堯時代,有一種草叫“蓂莢”,它的葉子在每月的前15天每天生長一片,后15天每天脫落一片,帝堯以此草來觀測時間。張衡受此啟發,制造了一個機械的“蓂莢”。這個機械裝置以水力驅動15個齒輪,使得15片“蓂莢葉”隨月亮的盈虧而自動開合。這種發明在動力機制和表現形式上,與今天的鐘表無異。要知道,歐洲直到1335年才制造出首個機械打點鐘。張衡的這一發明,可以說是古代的時鐘。
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許多杰出的王侯將相,他們或在政治、或在文學上留下深刻的印記。然而,有一個人物與眾不同,他不愛武功,獨愛科學。在他61年的人生旅程中,他不僅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機械時鐘,還在天文、地理、數學、文學、機械、繪畫和哲學等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貢獻足以使他被尊稱為“漢朝首席科學家”。這個人就是張衡。張衡在2000年前發明的機械時鐘,被記載于《晉書·天文》中。這種時鐘利用漏水之力,在殿內驅動,星辰的出沒與天象相應。它的運作原理是通過轉動瑞輪冥莢,隨月亮的盈虧而開合,以此顯示時間。據說在帝堯時代,有一種草叫“蓂莢”,它的葉子在每月的前15天每天生長一片,后15天每天脫落一片,帝堯以此草來觀測時間。張衡受此啟發,制造了一個機械的“蓂莢”。這個機械裝置以水力驅動15個齒輪,使得15片“蓂莢葉”隨月亮的盈虧而自動開合。這種發明在動力機制和表現形式上,與今天的鐘表無異。要知道,歐洲直到1335年才制造出首個機械打點鐘。張衡的這一發明,可以說是古代的時鐘。在 天文學方面,張衡的成就更是領先了時代1500年。《渾儀注》中描述了他的“渾天說”:天像一個大雞蛋,天體圓如彈丸,地如蛋黃,居于蛋殼之內。天表里有水,天包地如殼裹黃。張衡根據星辰的運動規律提出了這一理論。他認為,天地之間如同雞蛋般,天為蛋殼,地為蛋黃,而星辰則分布在一個更大的“天球”上,這個天球會隨時間變化而沿固定軌跡運動,人們觀察到的星辰運動便來源于此。這一理論與現代天文學的球面天文學幾乎一致,而球面天文學源于歐洲16世紀的“天球說”,張衡的渾天說比之早了1500多年。張衡的渾天儀是根據渾天說發明的,它包括渾儀和渾象兩部分。渾儀是一種觀測儀器,通過窺管、黃道環、地平環、子午環、六合儀、白道環、內赤道環、赤經環等部件的配合,可以確定星球坐標,測量星球運行軌跡。渾象則是能體現星辰運行規律的儀器,與今天的天球儀類似,但不同之處在于,張衡的渾象是可動的。據史書記載,在漢順帝時期,為了檢驗渾象的準確性,曾有人親自查看。在一個巨大的銅球上,刻有密密麻麻的星宿,幾道銅弧圍繞著星宿之外,這些銅弧上標注著赤道、黃道等字樣。儀器上有兩個漏壺上下相連,流下的水推動著大銅球緩慢轉動,星辰的運行就這樣直觀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當夜,檢查人員將每個時辰的星象與渾儀對比,結果發現分毫不差。除了渾天儀和水力蓂莢,張衡還發明了能連續飛行三天的木鳥,以及可以探測地震方向的地動儀。在沒有現代科學理論支持的時代,張衡是如何發明出這些神奇的機械,實在是令人驚嘆。最后,我想說,由于中國文化特有的特性,許多歷史上優秀的發明都未能流傳至今,因此有些人質疑史書的真實性。比如,地動儀最近被移出了教科書。如果渾天儀沒有被留存下來,誰會相信2000年前的古人竟然能發現星球的運行軌跡,誰又能想象到2000年前就有人掌握了星球坐標測量的技術?如果長城沒有被留存下來,誰會相信一個民族會用2000多年的時間來建造同一個工程
誰是漢朝首席科學家,2000年前發明“時鐘”天文學領先時代1500年?
張衡在2000年前發明的機械時鐘,被記載于《晉書·天文》中。這種時鐘利用漏水之力,在殿內驅動,星辰的出沒與天象相應。它的運作原理是通過轉動瑞輪冥莢,隨月亮的盈虧而開合,以此顯示時間。據說在帝堯時代,有一種草叫“蓂莢”,它的葉子在每月的前15天每天生長一片,后15天每天脫落一片,帝堯以此草來觀測時間。張衡受此啟發,制造了一個機械的“蓂莢”。這個機械裝置以水力驅動15個齒輪,使得15片“蓂莢葉”隨月亮的盈虧而自動開合。這種發明在動力機制和表現形式上,與今天的鐘表無異。要知道,歐洲直到1335年才制造出首個機械打點鐘。張衡的這一發明,可以說是古代的時鐘。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