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0(Mg,Fe)2Al4[Si2O7]2[SiO4]5(OH)4,屬于四方晶系,其折射率No在1.703至1.752之間,Ne在1.700至1.746之間,No與Ne之間存在微小差異(0.001至0.008)。圖3-26展示了符山石的光性方位及化學組成。成分中常見Fe、Mg、Ti、Be、B、Mn、Na、K、Cr、Zn等元素。符山石常呈四方柱和雙錐的聚形或四方柱狀晶體(照片116),也可見不規(guī)則粒狀、棒狀或放射狀(照片118)、纖維狀集合體,柱面上常有斷續(xù)的縱紋。橫切面呈正方形。解理不完全,光性特征為黃褐或淡綠,薄片中呈無色、淺綠,有時為淺黃、淺褐、玫瑰和淺紫色,顯示輕微的多色性。正高突起,干涉色為一級灰,但常見異常干涉色,如黃褐(照片117)、靛藍、灰綠,丁香紫(照片119)或混濁的白色。符山石在同一切面上常見干涉色極不均勻的現象,一種干涉色可能突然轉變?yōu)榱硪环N,或幾種干涉色對稱地分為幾塊,有時類似砂鐘構造,或平行晶體邊緣的環(huán)帶狀構造(照片117, 119)。具平行消光和負延性,薄片中不見雙晶。通常為一軸晶負光性,少數情況為正光性(認為是含(OH)較多),稱為正符山石(Wiluite)。符山石有時呈二軸晶負光性,2V=17°~33°,光軸面垂直(110)。在熱液作用下,符山石可被綠泥石、滑石、云母代替。鑒別特征包括正方形的橫斷面、環(huán)帶狀構造、正高突起、低干涉色、常具異常干涉色。與黝簾石的區(qū)別在于干涉色不均勻、解理不發(fā)育、折射率略高、一軸晶負光性。與黃長石的區(qū)別在于折射率較小、雙折射率較低。符山石是矽卡巖礦物,而黃長石為堿性巖漿礦物。符山石與黃玉的區(qū)別在于異常干涉色、高突起、一軸晶,而黃玉為二軸晶。與紅柱石的區(qū)別在于雙折射率較低。符山石可與磷灰石區(qū)分,因具有異常干涉色和高折射率。符山石產于石灰?guī)r和火成巖的接觸帶,為矽卡巖礦物之一。常與鈣鐵榴石、鈣鋁榴石、透輝石、綠簾石、硅灰石、方解石、榍石、磁鐵礦等礦物共生。在結晶片巖中較少見。符山石也見于閃長巖接觸的大理巖中的含后成晶體的結核內,由原生鈣質沉積物中的雜質凝聚成結核,結核中的符山石則由巖漿中揮發(fā)組分引起的CaO和SiO2等分子的遷移所造成。后期鈣的交代作用導致符山石在鎂鐵、超鎂鐵質巖中呈細脈產出。在區(qū)域變質的石灰?guī)r、霞石正長巖中有符山石出現,但很少成為碎屑礦物。可與蛇紋石共生,形成假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