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皆婚社會」到「不婚社會」
從「皆婚社會」到「不婚社會」
目前是2017年,二十年后是2037年。準確地說,我并不是在討論二十年后的事情,而是2035年的事情。根據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算,2035年,15歲以上的未婚者比例,男性為35.1%,女性為24.6%(并非生涯未婚率,而是15歲以上人口的未婚者所占的比例),有配偶者的比率,男性為55.7%,女性為49.3%,女性的有配偶者比率首次低于50%。因為離婚或喪偶導致單身的比率,男性為9.2%,女性高達26.1%。大約二十年后,日本這個國家的人口有一半是單身者。日本將不可避免、確實走向“單身社會”。說到單身,很多人都認為是結婚、走入家庭之前暫時的狀態。在高度的經濟成長期,日本有95%的人都走入婚姻,是一個“皆婚社會”,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單身者是少數。
導讀目前是2017年,二十年后是2037年。準確地說,我并不是在討論二十年后的事情,而是2035年的事情。根據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算,2035年,15歲以上的未婚者比例,男性為35.1%,女性為24.6%(并非生涯未婚率,而是15歲以上人口的未婚者所占的比例),有配偶者的比率,男性為55.7%,女性為49.3%,女性的有配偶者比率首次低于50%。因為離婚或喪偶導致單身的比率,男性為9.2%,女性高達26.1%。大約二十年后,日本這個國家的人口有一半是單身者。日本將不可避免、確實走向“單身社會”。說到單身,很多人都認為是結婚、走入家庭之前暫時的狀態。在高度的經濟成長期,日本有95%的人都走入婚姻,是一個“皆婚社會”,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單身者是少數。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6/wz/18451343052.jpg)
二十年后,你正在做什么?二十年后,你認為日本會變成什么樣?目前是2017年,二十年后是2037年。準確地說,我并不是在討論二十年后的事情,而是2035年的事情。根據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算,2035年,15歲以上的未婚者比例,男性為35.1%,女性為24.6%(并非生涯未婚率,而是15歲以上人口的未婚者所占的比例),有配偶者的比率,男性為55.7%,女性為49.3%,女性的有配偶者比率首次低于50%。因為離婚或喪偶導致單身的比率,男性為9.2%,女性高達26.1%。大約二十年后,日本這個國家的人口有一半是單身者。日本將不可避免、確實走向“單身社會”。說到單身,很多人都認為是結婚、走入家庭之前暫時的狀態。在高度的經濟成長期,日本有95%的人都走入婚姻,是一個“皆婚社會”,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單身者是少數。但是,未婚化、不婚化以外,離婚率的上升,以及喪偶導致高齡單身者增加,都導致日本持續邁向單身社會。目前媒體只討論高齡化和少子化的問題,但單身社會化問題,才是日本領先于世界各國,必須立刻面對的問題。從家庭構成來看,也可以發現目前“單身家庭”所占的比例最高。2010年,“單身家庭”的戶數已經超過了之前被認為是標準家庭的“夫妻加孩子”組成的家庭,所謂“標準家庭”的戶數已經低于30%。目前推測,到了2035年,“單身家庭”將接近40%,“夫妻和孩子組成的家庭”將縮小至23%。同時,也必須注意“只有夫妻兩人”的家庭。除了選擇不生孩子迅段爛的夫妻增燃判加以外,兒女都已經成家立業,只剩下高齡夫婦兩人生活的家庭戶數也同時增加。這些高齡夫婦的家庭日后將成為高齡的單身家庭。二十年后,日本的單身人口占50%,單身家庭達到40%。親子“成群”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家庭模式已經成為風前之燭。并不是只有日本面臨這種情況,在先進國家中,這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趨勢。最重要的是,社會本身正在持續變化?!笆澜缟蠜]有所謂的社會,只有身為個體的男人、女人和家庭。”這是英國前首相,被稱為鐵娘子的柴契爾夫人在三十年前的一九八七年所說的話。三十年前,“家庭”還是重要的共同體,但目前連“家庭”這種存在也變得岌岌可危。許多社會學家都談論了社會的個人化,以及包括了“家庭”在內的傳統共同體的崩潰問題。德國的社會學家烏爾利?!へ惪颂岢隽恕帮L險社會”和“個人化社會”的概念,根據他的分析“以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家庭是心靈的避風港,但隨著社會的個人化,家庭反而充滿了風險”。貝克認為家庭是以前的傳統集合體概念,正是“僵尸范疇(Zombie-Categories)的最佳例子”,對人類來說,家庭已經不再是必然的共同體,而是選擇性的親密性。和貝克齊名的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也同樣曾經談論到個人化的問題。他認為以前是固體社會,個人在地區、社會和家庭等中間性的共同體中,以“固體”的方式停留在一個地方;但現代是液體社會,個人就像是流動的“液體”四處活動。安心、安全、安定的固體共同體消失后,人們可以自由活動,但也必須持續進行選擇和判斷,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無論貝克還是鮑曼,都認為個人化的潮流是宿命和命運?!半m然個人有選擇的自由,卻沒有逃避個人化,不參加個人化游戲的自由(鮑曼)”。除了“家庭”發生了變化,“公司”這個共同體也發生了變化。比起一輩子都在同一家公司的工作方式,有越來越多人認為自由轉職,累積資歷的工作方式更理想,在企業任職的同時從事副業也逐漸受到認同,個人活躍的空間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加。游牧民族式的工作方式也是其中一例,即使沒有大規模的設備和資金,也可以創業,像“Uber”、“Airbnb”等共享經濟型的服務業持續誕生。消費世界的個人化現象也日益顯著。名為大眾的“群體”擁有商品才有價值的時代早已結束,每個人的個人體驗更具有價值,在可以稱為個人集團的朋友小團體內分享,重新確認商品的價值。而且,消費目的已經逐漸朝向滿足個人內在精神價值的方向發展。這種世界性的個人化潮流,也在日本以不可逆的方式發展,但是,很多日本人的意識中,仍然對高度經濟成長期、昭和傳統家庭和結婚這種傳統的共同體有著強烈的鄉愁。主動選擇未婚的單身者,和選擇不生孩子的夫妻中,很多人為自己無法建立傳統的家庭感到愧疚。這種情況正是這種意識造成的。個人化是宿命性的潮流,同樣地,未婚化和不婚化的趨勢也無法阻擋,少子化現象也當然會更加嚴重。以前覺得結婚是所有人人生中必經的過程,這樣的時代已經漸漸結束。個人化并不只是未婚者、單身者的問題,即使結婚,也未必每個人都會按照傳統的方式生兒育女,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有圓滿的結局,離婚、喪偶,都是讓我們回到單身狀態的風險。并不是只有一輩子不結婚的人才會孤獨,心理上的孤獨比物理上一個人的狀態更有問題。選擇不結婚、選擇不生孩子、選擇離婚、選擇不建立名為家庭的共同體。在當今的時代,每個人都必須對多樣化的選擇進行判斷。這是一種自由,同時也是背負起責任。我想要重申,日本除了是高齡社會的同時,也將會在全世界領先成為單身社會。正確理解這個不可避免的趨勢,正視這個問題的態度非常重要。只憑一知半解的知識,進行情緒化的辯論,無法發揮任何作用。結婚的優點和缺點都是錢每隔五年,日本就會實施一次出生動向基本調查,這里想要介紹一下在第十五次(2015)結果概要中,單身者調查中的“結婚的優點”和“單身的優點”這兩個相反的項目。這是單身者眼中的結婚優點,并不是已婚者的看法。首先是“結婚的優點”,大部分男女都認為結婚的優點是“可以有孩子和家人”,“得到精神的避風港”雖然有減少傾向,但也位居第二。接著來看單身的優點。關于單身生活的優點,無論男女,都有壓倒性多數列舉了“行動和生活方式很自由”的優點,除此以外,“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生活很輕松”和“可以和很多朋友來往”成為主要選項。在第九次調查(1987)之后,這種傾向幾乎沒有改變,未婚者都認為,一旦結了婚,行動、生活方式、金錢和朋友關系都會受到束縛,但女性對朋友關系會受到束縛的看法逐漸減少。無論男女,都認為單身生活的優點是“行動和生活方式很自由”,這是不需要調查也能了解的普通結果。但這只是“男女分別的意見”。在結婚的問題上,不能分別看男女單方面的意見,因為結婚是男女的結合,如果雙方對結婚優點的看法不一致,就會阻礙雙方的契合。因此我認為不應該看男女分別的數字,而是應該看男女雙方的差值。首先是男女對結婚優點的差值。女性當然也認為“可以回應父母和周圍人的期待”是優點,但認為“可以有經濟上的余裕”的比例大于男性。而且可以發現,這個選項在近年急速增加。男性認為結婚的優點是“社會信用”、“生活更加方便”的比例比女性高,但有逐次下降的傾向,在所有選項幾乎都逐次下降中,只有“精神避風港”的部分始終維持一定的水準。接下來看“單身的優點”。令人意外的是,認為“行動和生活方式很自由”是單身優點的女性竟然高于男性,而且逐次成長。也就是說,對女性來說,單身的優點是“自由”,同時,“維持和朋友的關系”、“維持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維持和家人之間的關系”也都是優點,女性更重視這些關系的維持。男性認為單身的優點是“經濟寬?!钡娜藬抵鸫纬砷L,“不需要養家”也幾乎就是經濟的要素。從男女對“結婚”和“單身”優點的不同看法,可以了解到什么?那就是:女性不結婚,是因為擔心一旦結了婚,就變得“不自由”、“無法繼續維持和朋友、家人、職場的關系”,同時,對結婚抱有“可以獲得家庭這個新的社會”、“經濟上有余?!钡钠诖R簿褪钦f,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讓女性愿意放棄目前和社會的關系,女性并不認為結婚有什么優點。說白了,愛情并不是很重要,這也是女性在聯誼相親時,在意男性年收入的原因。相反地,男性不想結婚是因為“想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梢哉f,男性幾乎不認為結婚有什么優點。在目前的社會,即使一直不結婚,也不會喪失社會信用,即使結了婚,太太也無法成為家庭主婦,所以生活便利性和以前并沒有不同。由此可見,男性并不認為有任何理由可以放棄“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的自由”,非結婚不可。在結婚的問題上,女性要求對方年收入和經濟穩定,這是絕對無法讓步的條件。男性也極度討厭結婚造成自己在經濟上的壓力。在結婚的問題上,男女重視的都是“金錢”。女性因為錢想結婚,男性也是因為錢而不想結婚。雙方無法讓步的重點發生了沖突,不婚化日益嚴重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從「皆婚社會」到「不婚社會」
目前是2017年,二十年后是2037年。準確地說,我并不是在討論二十年后的事情,而是2035年的事情。根據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算,2035年,15歲以上的未婚者比例,男性為35.1%,女性為24.6%(并非生涯未婚率,而是15歲以上人口的未婚者所占的比例),有配偶者的比率,男性為55.7%,女性為49.3%,女性的有配偶者比率首次低于50%。因為離婚或喪偶導致單身的比率,男性為9.2%,女性高達26.1%。大約二十年后,日本這個國家的人口有一半是單身者。日本將不可避免、確實走向“單身社會”。說到單身,很多人都認為是結婚、走入家庭之前暫時的狀態。在高度的經濟成長期,日本有95%的人都走入婚姻,是一個“皆婚社會”,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單身者是少數。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