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夏鎮的管轄區域
東夏鎮的管轄區域
2.東夏鎮農業結構合理,形成了大姜、瓜菜、糧食、菜葫蘆、果品、畜牧六大支柱產業,并建設了3萬畝大姜、2萬畝瓜菜、5000畝菜葫蘆、3萬畝國家級優質小麥等四大生產基地。“東夏牌”大姜年產量達一億公斤,品質高,營養豐富,為一等一級產品。東夏鎮根據產業特點和種養優勢,打造了五大特色產業區,推進了由分散種植向基地園區、由注重數量向提高質量、由蔬菜生產向精深加工的“三個轉變”,提升了農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導讀2.東夏鎮農業結構合理,形成了大姜、瓜菜、糧食、菜葫蘆、果品、畜牧六大支柱產業,并建設了3萬畝大姜、2萬畝瓜菜、5000畝菜葫蘆、3萬畝國家級優質小麥等四大生產基地。“東夏牌”大姜年產量達一億公斤,品質高,營養豐富,為一等一級產品。東夏鎮根據產業特點和種養優勢,打造了五大特色產業區,推進了由分散種植向基地園區、由注重數量向提高質量、由蔬菜生產向精深加工的“三個轉變”,提升了農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6/wz/18458413952.jpg)
1. 東夏鎮的行政區劃代碼為2625142006,下轄90個村:邵樹村、王木匠村、王明村、劉胡同村、小袁村、東夏村、西夏村、耿家村、文家村、段家村、于林村、李集村、前史鋪村、后史鋪村、小史村、笮家村、三官廟村、堂子村、官宅村、鐵家村、周家村、小劉莊村、李仙村、石佛村、柴廟村、拾甲村、薛廟村、雙廟村、桃園村、井家村、曲于村、張季村、王小村、顧家莊村、二府村、齊家村、楊立伍村、前司村、郝家村、小陳村、南黃村、大袁村、后司村、崔家村、王家村、張小村、北于村、杜家村、白家村、埠口村、花園辛村、姜家村、邊線店子村、小馬家村、方臺村、莊家村、祝家村、東石家脊散村、皂戶村、馬埠村、劉辛村、老劉村、夏家村、張晁村、小趙務村、沈家村、河圈村、東楊村、牟家村、徐家村、孫家村、蘇埠屯村、東荒村、西荒村、高家集村、東坡村、西坡村、張樓村、王岡村、彭家莊村、東侯廟村、西侯廟村、麻灣村、大尹村、李家村、南于村、寨里村、巨彌村、趙務村、沙店村。2. 東夏鎮農業結構合理,形成了大姜、瓜菜、糧食、菜葫蘆、果品、畜牧六大支柱產業,并建設了3萬畝大姜、2萬畝瓜菜、5000畝菜葫蘆、3萬畝國家級優質小麥等四大生產基地。“東夏牌”大姜年產量達一億公斤,品質高,營養豐富,為一等一級產品。東夏鎮根據產業特點和種養優勢,打造了五大特色產業區,推進了由分散種植向基地園區、由注重數量向提高質量、由蔬菜生產向精深加工的“三個轉變”,提升了農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3. 東夏鎮工業發達,現有民營企業500余家,五金加工企業200余家,成為山東省最大的五金加工專業鎮。東夏鎮突出工業發展主線,以“抓投入、上項目”為總抓手,立足本地機械配件加工的傳統優勢,狠抓園區平臺建設、招商引資、大項目引進、現有企業擴張改造和軟環境建設五大工作重點,加快特色產業集聚發展。東夏鎮工業園是山東半島機械配件生產加工基地,擁有省優產品3個。4. 東夏鎮緊緊圍繞全市的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不斷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轉型,努力建設青州北部城市次中心。完成了安置樓房主體工程、住宅小區的建設、中學的招商工作,并積極配合全市重點建設工程的竣工交付使用,城市建設面貌明顯改觀。5. 東夏鎮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三化農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提高了農業組織程度和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老齡、老干部、教育、衛生、計劃生育等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前列。6. 東夏鎮開展了“千人下鄉駐村”活動,駐村干部從形式上“駐村”到效果上“助村”的明顯轉變,為農民群眾辦了大量好事實事,夯實了農村執政之基,促進了經濟發展,推進了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建設。7. 東夏鎮投資4000余萬元對鎮域道路全面翻修挖補罩油,完成“六縱六橫”路網體系建設。投資870萬元對新修道路進行綠化,在主要路段的行道樹外側,栽植了多種苗木。把教育作為第一民生事業,總投資3700萬元,全面整合基礎教育資源,打造“247”教育新格局。2011年末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46個,專業衛生人員224名。東夏鎮有線電視臺用戶達10425戶,轄區鋪設光纜180公里,實現了光纜村村通。全面推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6%。“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到80%以上。8. 東夏鎮加強綜治維穩中心建設,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公安、安監、計生等管理服務向農村社區延伸,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東夏鎮的管轄區域
2.東夏鎮農業結構合理,形成了大姜、瓜菜、糧食、菜葫蘆、果品、畜牧六大支柱產業,并建設了3萬畝大姜、2萬畝瓜菜、5000畝菜葫蘆、3萬畝國家級優質小麥等四大生產基地。“東夏牌”大姜年產量達一億公斤,品質高,營養豐富,為一等一級產品。東夏鎮根據產業特點和種養優勢,打造了五大特色產業區,推進了由分散種植向基地園區、由注重數量向提高質量、由蔬菜生產向精深加工的“三個轉變”,提升了農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