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低中高是如何劃分的
疫情低中高是如何劃分的
一、高風險區。(一)劃分標準。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動頻繁且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高風險區。原則上以居住小區(村)為單位劃定,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可調整風險區域范圍。(二)防控措施。實行封控措施,期間“足不出戶、上門服務”。封控期間發現新的感染者,由當地聯防控聯控機制組織開展風險研判,按照“一區一策”要求,可將原封控區域全部或部分延長封控時間。(三)解除標準。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且第7 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降為中風險區;連續3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二、中風險區。(一)劃分標準。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停留和活動一定時間,且可能具有疫情傳播風險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中風險區,風險區域范圍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劃定。(二)防控措施。
導讀一、高風險區。(一)劃分標準。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動頻繁且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高風險區。原則上以居住小區(村)為單位劃定,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可調整風險區域范圍。(二)防控措施。實行封控措施,期間“足不出戶、上門服務”。封控期間發現新的感染者,由當地聯防控聯控機制組織開展風險研判,按照“一區一策”要求,可將原封控區域全部或部分延長封控時間。(三)解除標準。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且第7 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降為中風險區;連續3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二、中風險區。(一)劃分標準。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停留和活動一定時間,且可能具有疫情傳播風險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中風險區,風險區域范圍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劃定。(二)防控措施。
發生本土疫情后,根據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的活動軌跡和疫情傳播風險大小劃定高、中、低風險區域。一、高風險區。(一)劃分標準。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動頻繁且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高風險區。原則上以居住小區(村)為單位劃定,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可調整風險區域范圍。(二)防控措施。實行封控措施,期間“足不出戶、上門服務”。封控期間發現新的感染者,由當地聯防控聯控機制組織開展風險研判,按照“一區一策”要求,可將原封控區域全部或部分延長封控時間。(三)解除標準。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且第7 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降為中風險區;連續3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二、中風險區。(一)劃分標準。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停留和活動一定時間,且可能具有疫情傳播風險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中風險區,風險區域范圍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劃定。(二)防控措施。實行管控措施,期間“人不出區、錯峰取物”。(三)解除標準。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降為低風險區。三、低風險區中、高風險區所在縣(市、區、旗)的其他地區為低風險區。實行“個人防護,避免聚集”,離開所在城市持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所有中高風險區解除后,縣(市、區、旗)全域實施常態化防控措施。四、科學劃定風險區域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依法科學、分級分類”的原則,實現常態化精準防控和疫情應急處置有機結合、快速轉換。一旦發生本土疫情,要盡早將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所在縣(市、區、旗)精準劃分為高風險區、低風險區兩類風險區,統籌各方面力量,實施分類管理措施,根據疫情形勢及時動態更新風險等級及管控措施,主動對外發布。疫情處置過程中,如個別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對居住地、工作地、活動區域造成的傳播風險較低,密切接觸者已及時管控,經研判無社區傳播風險,可不劃定風險區;未發生本土疫情的縣(市、區、旗),要切實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無需劃定風險區。五、風險區劃定的主要考慮因素高風險區、低風險區的劃定由地市級疫情防控指揮部門組織專家組根據疫情傳播風險的大小進行劃定,省級聯防聯控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靠前指揮并給予專業指導支持。具體可綜合考慮以下因素:1.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條件、居住環境、居住地周邊的自然屏障(公路、河流、山川等)。2.相關區域內人群防護情況、人群聚集情況、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與其他人員接觸的頻繁程度。3.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工作、活動的時間、范圍以及相關場所的密閉性、通風情況。4.疫情發現后開始調查時間的間隔長短等。六、出現以下情形的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不納入風險區域判定。1.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發現的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經調查評估無集中隔離點之外傳播風險。2.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發現的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經調查評估無家庭外傳播風險。3.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嚴格閉環管理期間發現的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經調查評估無閉環外人員傳播風險。4.出院(艙)后核酸檢測陽性人員,經調查評估無傳播風險。5.核酸檢測Ct值≥35,且經甄別為既往感染的入境人員。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第二十條 國家建立傳染病防控制度,制定傳染病防治規劃并組織實施,加強傳染病監測預警,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源頭防控、綜合治理,阻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降低傳染病的危害。任何組織和個人應當接受、配合醫療衛生機構為預防、控制、消除傳染病危害依法采取的調查、檢驗、采集樣本、隔離治療、醫學觀察等措施。第二十一條 國家實行預防接種制度,加強免疫規劃工作。居民有依法接種免疫規劃疫苗的權利和義務。政府向居民免費提供免疫規劃疫苗?!锻话l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第三條 突發事件發生后,國務院設立全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軍隊有關部門組成,國務院主管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對全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第四條 突發事件發生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領導、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組織突發事件的調查、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
疫情低中高是如何劃分的
一、高風險區。(一)劃分標準。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動頻繁且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高風險區。原則上以居住小區(村)為單位劃定,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可調整風險區域范圍。(二)防控措施。實行封控措施,期間“足不出戶、上門服務”。封控期間發現新的感染者,由當地聯防控聯控機制組織開展風險研判,按照“一區一策”要求,可將原封控區域全部或部分延長封控時間。(三)解除標準。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且第7 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降為中風險區;連續3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二、中風險區。(一)劃分標準。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停留和活動一定時間,且可能具有疫情傳播風險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中風險區,風險區域范圍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劃定。(二)防控措施。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