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道院怎么樣
崇福道院怎么樣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侵擾三林莊,唯獨崇福道院周圍數里未受損害,當地鄉民認為這是神靈保佑的結果,于是籌集資金,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修了道院。清代,人們普遍認為道院能夠保佑一方平安,因此將其奉為“圣堂”。由于年久失修,大殿逐漸破敗,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邑人曹驤召集城鄉人士集資4000余兩銀子,對道院進行了修繕。民國年間,鄉人任兆銓再次發起重建,將原有的四進三天井改為三進二天井,主要供奉真武大帝、三十六天將和十殿閻王。
導讀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侵擾三林莊,唯獨崇福道院周圍數里未受損害,當地鄉民認為這是神靈保佑的結果,于是籌集資金,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修了道院。清代,人們普遍認為道院能夠保佑一方平安,因此將其奉為“圣堂”。由于年久失修,大殿逐漸破敗,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邑人曹驤召集城鄉人士集資4000余兩銀子,對道院進行了修繕。民國年間,鄉人任兆銓再次發起重建,將原有的四進三天井改為三進二天井,主要供奉真武大帝、三十六天將和十殿閻王。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475182452.jpg)
位于浦東楊南路的崇福道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圣地,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據傳,道院始建于三國時期,由陸遜家祠發展而來,到了宋代宋景祐四年(1037年),這里已經建成道院。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道院得到了徽宗皇帝的賜額“崇福道院”,主供真武大帝,成為著名的道觀。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侵擾三林莊,唯獨崇福道院周圍數里未受損害,當地鄉民認為這是神靈保佑的結果,于是籌集資金,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修了道院。清代,人們普遍認為道院能夠保佑一方平安,因此將其奉為“圣堂”。由于年久失修,大殿逐漸破敗,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邑人曹驤召集城鄉人士集資4000余兩銀子,對道院進行了修繕。民國年間,鄉人任兆銓再次發起重建,將原有的四進三天井改為三進二天井,主要供奉真武大帝、三十六天將和十殿閻王。1993年的《新編上海大觀》記載,從宋代到清代,崇福道院與浦西的蓬萊道院共同構成了宮館體制,對松江和上海兩地的道教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道院內保存著清光緒年間的《崇福道院碑記》和《崇福道院贍田碑記》,上面刻有玄武龜蛇圖案的石碑。雖然時間緊迫,未能拍攝到碑文,但依然可以看到屋檐上的精美人物雕塑,院墻上的介紹,以及院內的一口古鐘,還有更加古老的古鐘。這些文物見證了三林老街的悠久歷史。
崇福道院怎么樣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侵擾三林莊,唯獨崇福道院周圍數里未受損害,當地鄉民認為這是神靈保佑的結果,于是籌集資金,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修了道院。清代,人們普遍認為道院能夠保佑一方平安,因此將其奉為“圣堂”。由于年久失修,大殿逐漸破敗,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邑人曹驤召集城鄉人士集資4000余兩銀子,對道院進行了修繕。民國年間,鄉人任兆銓再次發起重建,將原有的四進三天井改為三進二天井,主要供奉真武大帝、三十六天將和十殿閻王。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