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這可就太難啦。我這心里難受極了,這時間飛速地流逝著,似乎不再回頭了。出自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云來。那古道熱腸的智謀之人,會責備他不顧我的忌諱;而眼前的智謀之士,便引為親信了。我仍需多多請教年長有智的人,那樣就能少犯些過錯、少一點遺憾。這便是古人的智慧,他們懂得在責備與被責備之間找到平衡,而非一味地自以為是。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謙遜與傾聽,是十分不易的。《秦誓》是《尚書》中的最后一篇,作于秦穆公33年(公元前627年),被俘三帥歸秦之后。它記錄了秦穆公誓眾之辭,誓是一種有約束性和有決斷意義的語言。此篇也出于史官記錄,文辭扼要生動,語意懇切,含有自我儆戒之誠意。《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于前五世紀。傳統《尚書》由伏生傳下來。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墻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即“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當今社會,我們同樣需要這種自我反省的精神,不斷地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從他人的智慧中汲取養分。這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還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