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人們發現將石灰加水后可以制成塊狀物,用類似木炭筆的方法記錄在深色或堅硬的表面上,這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實用的。由于紙張昂貴且容易模糊,刻在木板或巖石上的碳筆記錄方式逐漸被這種石灰塊所取代。盡管很難確定誰是第一個想到這個主意的人,但粉筆最初的用途并不是教學,而是作為一種記錄方式。粉筆真正進入教學領域,得益于19世紀中期大學的興起。那時的黑板只是用黑漆涂在木板上,用以保護木板不受侵蝕,同時也用于公布重要事項,類似于現在的公告欄。但這些黑板通常都很小,且主要用于非教學用途。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多,傳統的教師口述、學生口記的教學方式逐漸顯示出其不便之處,因此歐洲和美國開始普遍地將這些小型、非固定的黑色布告欄增大,以便學生能夠抄寫教師的口述內容。經過近兩百年的演變,粉筆逐漸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幫助更多的人獲得知識,掃除文盲。如今,國內使用的粉筆主要有兩種:普通粉筆和無塵粉筆。普通粉筆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石灰石)和硫酸鈣(石膏),有時會含有少量的氧化鈣。無塵粉筆是普通粉筆的改進產品,旨在減少教室內的粉筆塵污染。它通過在普通粉筆中加入油脂類或聚醇類物質作為粘結劑,并加入比重較大的填料,如粘土、泥灰巖、水泥等,以增加粉筆塵的比重和體積,使其不易飛散。然而,盡管有這些改進,無塵粉筆對粉筆塵污染的實際降低效果并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