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為本思想:孟子基于戰國時期的觀察,總結出影響國家興衰的重要規律,提出了著名的論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觀點凸顯了對待民眾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并強調了民心向背對于國家命運的深遠影響。2、仁政理論:孟子在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仁政學說,使其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主張以民為本,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盡管其本質上仍服務于封建統治階級。3、法先王與法后王:孟子主張法先王,即以古代圣王如堯、舜的道德標準為楷模,這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歷史局限性。同時,他也提出了法后王的概念,即以后代君王的行為為規范,這相對更為實際,不拘泥于古法。擴展資料:《孟子》的文學特色在于其語言的明晰、樸實且精煉。作為散文,它擅長辯論,并具有顯著的藝術表現力。孟子運用邏輯推理,特別是類比推理,善于以退為進,通過反復追問達到說服目的。其文章的氣勢磅礴,源自孟子個人修養的力量,展現出對權勢的藐視和對物質貪欲的鄙夷,體現出剛正不阿、無私無畏的品質。此外,《孟子》文中廣泛使用對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